特朗普给中国1天多时间考虑:明天前撤回34%关税,否则再加税50%

轩江说商业 2025-04-09 13:06:56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及相关截图。

2025年4月7日深夜,特朗普又一次用短短数行推特,把世界拉进了紧绷的神经战。

他写道:“中国必须在24小时内撤回34%的报复性关税,否则美国将从4月9日起加征50%关税,所有谈判终止!”

就在72小时前,中国刚刚宣布全面加征34%关税,并对稀土出口实行新的严格管制。

股市哀嚎,舆论沸腾。

直到现在,人们还在消化这突然冒出来的“极限施压”和“精确反制”。

一、特朗普的“极限施压”

从华盛顿时间2025年4月8日的最后期限,到4月9日新的高额关税生效,“24小时通牒”是特朗普惯用的极限施压手段。

正如他曾在推特上强调的那样,这样的“倒数计时”对媒体和选民产生了极大的心理暗示:要么中国退让,要么美国就要把关税从34%直接抬到50%。

特朗普此举,首先是为了在4月9日关税生效前制造舆论风暴。

他试图以雷霆之势给中国施压,压制对手的谈判空间。

更深层原因,则是呼应2025年美国中期选举中弥漫的民粹气氛。

部分选民相信,高关税意味着“保住美国制造、保住饭碗”,于是特朗普大打“对外强硬”牌,以巩固基层支持。

这种强硬背后也潜藏着美国经济的两难。

数据显示,美国2025年第一季度GDP增速只有1.2%,核心CPI却突破了5.3%。

贸易战从2018年打到如今已近七八年时间,关税壁垒层层加码,直接推高了商品成本。

高盛的研究显示,现行关税已让美国家庭年均支出增加2300美元,尤其是家电、汽车、电子产品这些老百姓的“刚需”,更是每月都真金白银往外掏。

不少美国企业也开始干着急:汽车行业直呼,一旦把进口车关税提到25%甚至更高,美国底特律将可能损失8万个工作岗位。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并没有对所有进口商品“一刀切”——豁免条款依然存在。

在半导体、医疗器械等关键技术领域,美国暂时对部分进口零部件“关税豁免”。

苹果、特斯拉等龙头公司通过密集游说,也成功为自己在新一轮征税中争取到了某种“缓冲期”。

这表明特朗普的“极限施压”并非毫无策略,他依旧在选举承诺与产业利益间,走着一条艰难的平衡之路——一方面保持对华强硬姿态,另一方面避免美国核心科技企业过度受损。

从某种角度看,“24小时通牒”是政治与经济融合的产物。

政治上,特朗普要向选民秀肌肉。

经济上,他却又不能真正让美企全线遭殃。

二、中国的“组合拳反制”,系统性破局

与美国的“单点极限”不同,中国的应对方式更倾向于“组合拳”,既有对美国商品的报复性关税,也有对稀土出口的有力管制,还包含法律与供应链层面的多重措施。

美国一宣布34%的对等关税,中国很快就公布了34%的全面报复性关税,并同步执行对钆、铽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的严格出口管制。

(美国超1000种使用镓、锗、锑的武器系统中,87%的供应链依赖中国供应商 美国戈维尼公司制图)

首先是对美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且覆盖范围极广。

过去的一些小额免税政策被全面取消,意味着任何来自美国的商品,无论数量多少,都要承担额外关税。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农产品板块,中国暂停了6个州的禽肉进口,这些产区对共和党选情至关重要,背后有着非常精确的政治考量。

法律层面,中国商务部更是援引《反外国制裁法》,宣布对部分美国企业在华资产进行冻结。

还对原产自美国的医用CT球管发起反倾销调查,一时间,中美贸易的商业渠道全线紧张。

在这场关税对决中,稀土管制的威慑力尤为突出。

钆、铽等关键中重稀土是高端芯片和军工行业的关键材料。

回顾2010年,中国曾对日本部分稀土出口实施管控,日企即刻陷入停产危机。如今“稀土武器”再次亮相,足以让美国企业紧张得夜不能寐。

全球芯片制造商纷纷开始担忧原材料涨价和供应断裂,多家跨国公司如宁德时代等,也在加紧在墨西哥等地部署更多备选生产基地,以适应可能的供应中断。

中国也在内部建设“防火墙”。

商务部发放了一系列消费补贴,尤其针对家电、汽车行业,以确保内需稳步增长。

更关键的是,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单日交易额已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这让中国在国际结算领域多了几分底气。

官方媒体也不断发声,表示“中国有足够的经济韧性,不会因关税冲击而撼动根基。”

中国的组合反制力度不小,既精准打击对方痛点,又突出稀土等战略物资管控。

中国不仅能承受短期贸易痛苦,也要在长周期内塑造更强的产业链和更成熟的市场回旋空间。

三、关税炸弹的颤三颤

当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与第二大经济体寸步不让,全球的金融和制造业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这一回合的高关税交锋,就像扔进水塘的巨石,激起的浪花已远远超出中美两国。

首先是华尔街金融市场抖个不停。

道琼斯指数在短短一周内大跌12%,创下自2020年来最大单周跌幅。

黄金价格冲破3000美元/盎司,比特币也在一夜之间出现了超过40%的增幅与跌幅互现的极端行情。

离岸人民币汇率同样跌宕,央行则紧急启动逆周期调节,以防止市场恐慌。

接下来是制造业板块。

特斯拉上海工厂据传已削减了30%的产能,把部分生产线转移到墨西哥工厂。

越南纺织订单大幅减少,柬埔寨工业园区空置率明显上升,欧洲汽车制造商也发出严厉警告:如果全球供应链进一步断裂,德国车企今年可能损失800亿欧元。

更直接的冲击,往往就体现在老百姓的“日子”上。

根据以往关税数据来看,美国市面上的家电价格再度飙升。

洗衣机涨价63%、微波炉涨41%——要把家里坏掉的电器换新,真得多掏不少腰包。

中国养殖户也在抱怨,进口大豆成本不断上涨,饲料涨价的压力最终会推高猪肉价格。

总部在中国的跨境电商平台Shein一度放缓了其美国仓库建设计划,担心后续物流和税收政策不确定性升级。

可以说,中美之间每一次关税互怼,都像往丢下一颗重磅炸弹。

全球的供应链、金融市场、民生领域都要跟着“颤三颤”。

世界经济已经深度交融,没有国家能真正独善其身。

四、从WTO到东盟的站队抉择

在关税大棒频频出击之际,多边机构和区域组织纷纷感受到“史无前例”的冲击。

WTO对美国新一轮关税措施给出了“违规警示”,但由于其关键仲裁机制近乎瘫痪,真实的约束力十分有限。

IMF则多次警告全球经济正面临衰退风险:如果中美这个世界前两大经济体继续互相加码关税,根据相关已知数据推测,全球GDP恐面临0.5%甚至更严重的降幅,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还可能遭受债务暴涨与外资撤离的双重打击。

各大国也试图通过G20平台来调停,但收效甚微。

在一场紧急召开的G20贸易部长会议上,美国拒绝在联合声明中签字,提议转而与日本、印度、欧洲等单独展开新的双边或多边协定谈判。

这让想要维系全球贸易秩序的各方大为失望,也让G20会议几乎“空手而归”。

欧盟方面,相对强硬,早在2024年就列出了总额260亿欧元的反制清单。

不过,法德两国在如何平衡与美国的关系上并非铁板一块,毕竟欧洲对美国的市场和安全保护也有所依赖。

RCEP成员国则紧急磋商,希望能借此机会加速推进区域本币结算体系;东盟多国谨慎地在中美之间寻求“双重避险”,既增加对华农产品出口,又承接美国企业转移。

更麻烦的是,这场关税战与更深入的科技竞争纠缠到了一起。

东南亚、高加索、南亚等地区企业都在观望:如果美国进一步限制中国获得ASML的二手机台,会不会带来新的芯片短缺?

马斯克则再次访华,寻求电池技术合作,他似乎很清楚:不管风吹浪打,全球化供应和中国技术仍是不可或缺的棋子。

回望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世界经济曾因保护主义的兴起而跌入大萧条;1930年的教训尚且历历在目,如今的中美,又该如何抉择?

狂风骤雨能掀翻小池塘,却不能掀翻大海。

可是在大海之畔的人们,却也在为洗衣机涨价、企业裁员与供应链颠簸而忐忑。

或许只有当各国真正意识到,没有赢家的贸易战就是“一地鸡毛”时,才会回到桌前谈判,重新寻找共赢之路。

您又怎么看,这场“关税倒计时”能否迎来光明的尽头?

参考资料:

(一)

(二)

(三)

(四)

(五)

0 阅读:20
评论列表
  • 2025-04-09 13:45

    给你两天考虑时间,关税继续加。

轩江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