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
[1]李托,刘华龙.围绝经期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和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5,40(03):546-550.
[2]陈志芳,于小洪,马康康.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密度特征及并发衰弱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5,18(01):47-52.
[3]方天,张丽卿,谢戬芳.中青年男性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骨密度及骨转换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25,50(01):147-152.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指骨骼中的矿物质和骨密度减少,导致骨骼变得脆弱、易碎。许多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直到轻微碰撞或摔倒就发生骨折,常见部位包括髋部、脊柱和手腕。而女性,尤其是在绝经后的女性、老年人、长期久坐或营养摄入不足的人群骨质疏松的风险更高。
2021年,52岁的邹勇,是江苏一家小型木材加工厂的老板,干这一行已经三十多年,从进货、加工到出厂,样样他都要亲自盯着,就怕哪里出差错。而且邹勇的工作节奏很快,白天奔工厂,晚上还要参加各种酒局。为了拉业务、稳客户,他在酒桌上从不喊苦,白酒一杯接一杯,直到把客户陪尽兴才能回家。慢慢地,邹勇的身体逐渐有些不堪重负...

7月12日早上,邹勇刚起床,像往常一样伸了个懒腰,背部却传来了一阵钝钝的酸感,仿佛骨头被什么东西敲了一下。他以为是昨晚睡姿不好压着了,就活动了几下,结果越转身越觉得腰背部肌肉紧绷,有种“骨头发空”的感觉。整个上午,邹勇坐在办公室里,总是时不时揉着腰,就连起身倒杯水都觉得腰背酸胀无力。直到中午睡了个午觉后,这种不适感才慢慢缓解,他也就没在意了。
意外发生在8月29日,这天晚上邹勇取完快递回家,可刚爬了两层楼梯,右膝盖却突然一软,整条腿像被抽掉了筋骨,一个踉跄就差点滚下了楼梯。他赶紧扶住楼梯扶手,缓了好一会儿不适感才慢慢减轻,可走路时仍然感觉脚底发虚,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有种说不出的酸胀感。等走到家门口时,邹勇已经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而就在他拿出钥匙准备开门时,一个没攥紧,钥匙就掉到了地上。
钥匙掉到地上,邹勇自然下意识弯腰去捡,可刚弯下腰,一阵剧烈的撕裂疼痛却瞬间从腰椎上炸开,好像有一根骨头突然断裂了,一阵清脆的“咔嚓”声响起。下一秒,邹勇双腿一软,竟是疼得当场跪倒在了地上,而他瞬间脸色惨白、满身冷汗。家里听到动静的妻子连忙跑来开门,看着这一幕更是吓得惊慌失措,马上打了120急救电话。

到了医院,医生立即为邹勇安排了腰椎X光检查,结果显示第十二胸椎见轻度压缩性改变,椎体前缘略呈楔形,骨小梁排列稍显稀疏,骨皮质边缘不够清晰,提示存在轻微骨质塌陷。邹勇这是骨折了,医生马上为他进行了背部石膏固定,并建议做个骨密度检查。
进一步的骨密度检测结果显示,腰椎T值为-2.6,属于轻度骨质疏松。医生解释说,这个数值已低于正常范围,他的骨骼已经开始变得脆弱,但还未达到严重程度。并建议邹勇补充维生素D,还可以通过日晒、饮食调节和规律的负重运动来改善骨量,防止进一步发展成重度骨质疏松。
骨密度检查,是一种用于评估骨骼健康状况的医学检测,常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来测量骨骼中的矿物质含量,判断是否存在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检查部位通常为腰椎和髋部,过程简单、无痛、辐射量极低。定期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骨骼问题,及时干预,预防骨折。

出院后,邹勇严格按照医生嘱咐,每天按时按量服用维生素D,定期复查骨密度。他不再像以前那样随意弯腰搬重物,开始学着慢慢起身、缓慢行走,保护自己的腰椎。除此之外,邹勇还养成了每天晒太阳、散步半小时的习惯,饮食上也增加了牛奶、豆腐和深绿叶蔬菜的摄入,更是一狠心直接把酒戒了。三个月后,邹勇的伤势基本痊愈,整个人的身体状态也恢复了许多,而就在他以为生活会一直这样按部就班下去,意外却突然来临了……
时间转眼过了一年,2022年9月19日,这天早上邹勇有些便秘,蹲了将近二十分钟,可刚站起身时,右侧腰部却忽然传来了一阵钝钝的酸痛,就像有人用拳头在腰腹部轻轻敲了一下。他以为是蹲久了肌肉有些僵硬,便伸展了一下腰,可没想到那股闷痛感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还逐渐往下腹部放射,愈加酸胀了。邹勇揉了好一会儿,这种酸胀感才稍有缓解,他便赶着去工厂了。
上午在工厂仓库巡视时,邹勇正弯腰准备查看木料,可刚弯下,一股剧烈的刺痛感却突然从右下背部猛地袭来,像是一把尖刀猛地扎进了肌肉里,疼得他瞬间弯下了腰。紧接着,这股疼痛还迅速向下放射到右下腹和大腿根部,好像右侧身体都被绞在了一起,疼得他脸色苍白、嘴唇发紫、就连喘息时肋骨好像都被痛感牵动。一旁的工人老李瞬间意识到老板情况不对,连忙开车把邹勇带去了最近的医院。

到医院后,了解完邹勇的症状,医生首先开了腹部B超检查,显示双肾多发结石,右肾可见多枚强回声团,最大一枚直径约9.6mm,位置靠近输尿管入口,左肾亦可见3枚直径3~5mm的小结石,肾盂未见明显扩张。而血检结果也提示肾功能受影响,肌酐为112μmol/L,尿检显示红细胞(+)、白细胞(+),提示泌尿道轻度感染。综合检查数据分析,邹勇被确诊为双肾多发结石,需要马上进行手术治疗。
听完医生的诊断和即将手术的安排,邹勇一下愣住了,根本无法接受,他脸色苍白地坐在诊室里,下一秒竟是愤怒地质问道:“怎么会这样?我平时一向身体健康,而且自从去年查出骨质疏松后我就一直清淡饮食、坚持锻炼、早睡早起,连烟酒都戒了,再说我几乎每天都会喝2升水,从不喝乱七八糟的饮料,怎么会突然肾结石?还这么严重?你们是不是搞错了?”
听完这番话,医生也有些摸不着头脑,按这么说,几乎所有致病因素都被排除了呀!邹勇几乎不可能患上肾结石,究竟是什么细节被忽略了?为了找到邹勇真正的病因,给他一个交代,医生又开始详细询问这段时间有关他的饮食、睡眠和用药习惯,最终发现罪魁祸首竟是——维生素D。

医生摇着头,无奈地说道:“真是飞来横祸啊!维生素D虽然是个好东西,可以帮助你预防骨质疏松,但是你在吃维生素D时犯了这两个错误,这才是导致你患上肾结石的元凶啊!即使你每天都规律作息,清淡饮食,但是远远抵消不了这两个错误带来的危害。你还算幸运的,临床上很多患者就是因为这两个错误,最后导致心梗脑梗,甚至脑死亡的!”
第一个常见错误,是补维生素D期间水喝太少。
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帮助肠道吸收钙,使钙质能够更有效地进入血液、进入骨骼,从而起到增强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但如果人体摄入的钙量本身就偏高,或者同时补充了钙剂,又喝水太少,就会导致体内游离钙浓度升高,部分钙无法被骨组织充分吸收,只能通过尿液排出。这时候,如果尿量不足,钙盐在尿液中浓缩,容易与草酸、磷酸等结合,沉淀成结晶,进而形成结石。
很多人在锻炼时常常忽视补水:晨跑后忘了喝水、练太极练到出汗不止却懒得补液,甚至有些老年人因为“怕频繁上厕所”刻意少喝水。这些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看似无害,但在补充维生素D期间,却会放大肾脏的代谢负担。尤其是在天气炎热、运动强度大、出汗增多的情况下,若没有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尿液浓缩、钙盐沉积的风险便会成倍增加。

第二个容易犯的错误,是出汗后只补水、不补电解质,导致代谢紊乱。
运动过程中,人体会通过汗液大量排出水分和电解质,尤其是钠、钾、氯等离子。如果仅补白开水,而忽略了电解质的补充,可能会导致体液渗透压发生变化,影响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效率,加速钙的排泄。再加上维生素D的加持,使得更多的钙被吸收入血,从而进一步加剧钙盐在尿液中的浓缩与沉积,最终形成结石。
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热衷于慢跑、广场舞、健步走等户外活动,经常在烈日下运动后大量出汗,却未及时补充矿物质,甚至有些人因减肥需求故意不吃饭、只喝水,这种不均衡的补水方式更容易扰乱体内钙磷代谢。一旦尿液浓度升高、尿酸水平上升,肾脏的过滤和排泄系统就更容易“出错”,结石也就悄然形成。
实际上,健康地补充维生素D并非不可为,而是要“补得科学”。维生素D的推荐摄入量为每日600~800IU,部分有骨质疏松风险的人群可适当提高剂量,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切忌自行长期大剂量使用。同时,运动期间务必关注两个关键点:一是足量补水,建议运动前、中、后分别小口补充,保持每日总摄入水量在2000毫升以上;二是合理补充电解质,特别是在大量出汗后,可适量饮用淡盐水、运动饮料或含钾食物(如香蕉、橙子、番茄等),避免体内电解质紊乱。

总结来说,维生素D本身不是“坏东西”,但当补充它与错误的运动习惯相结合时,就可能演变为肾脏健康的“隐形杀手”。科学补充、合理运动、注意水电平衡,才能真正把维生素D的益处落到实处,而不是在不知不觉中,为一场“石头风暴”埋下伏笔。
(《21年,江苏一男子吃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一年后,情况怎么样了》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