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三学霸林嘉文,距高考百天时跳楼,遗言:一生已看透两件事

槽楠 2025-03-22 17:00:19

我从教三十年,看过无数学生,却还是被林嘉文的故事深深刺痛。

2016年那个2月的早晨,西安一所重点中学的天才少年,在距高考仅百天之际,从高楼一跃而下。

当时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但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看到的远不止是一则悲剧新闻。

林嘉文是什么样的孩子?十六岁出版历史专著《当道家统治中国》,十七岁再著《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被历史学者誉为“新中国成立后最年轻具有研究能力的作者”。

他的历史老师说,每次讲到宋史都要偷瞄他的反应,因为连自己都不及这个学生对宋史的理解深度。

坦白说,我们教育系统对这样的“天才”束手无策。

课堂上我们赞叹他们的才华,背地里却无法真正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学生——他们思维跳跃,见解独到,但往往与周围格格不入。

当一个孩子的心智远超同龄人,他的孤独感也会相应加深,而我们的教育体系几乎没有针对这类孩子的心理支持机制。

林嘉文在遗书中写道:“未来对我太没吸引力了”,这句话令我辗转反侧。作为老师,我们天天讲未来、讲理想,可我们描绘的未来是否真的能打动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已经能看得更远的孩子?

记得我班上有个小何,成绩拔尖,但经常问我一些触及教育本质的问题:“张老师,我们为什么要背这些可以随时查到的知识?”“十年后的工作可能现在还不存在,我们学这些有什么用?”每次我都试图给出标准答案,但内心明白,这些回答并不足以说服他,也不足以说服我自己。

林嘉文的遗书提到“我的一生已经看透了两件事”,这种超越年龄的顿悟感常被我们误读为早熟,却忽视了背后可能是深重的抑郁。

我们的教育过于看重成绩和成就,却忽视了真正的成长包含情感和心理健康。当学校为林嘉文的专著举办座谈会,请来重量级学者捧场时,有谁关心过这个孩子是否真的享受这种关注?

还是说,这只是学校自我营销的一个机会?

我曾问一位心理学同事,为什么学校总是在悲剧发生后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她苦笑着回答:“因为心理健康没有考核指标,看不见摸不着,直到问题变得无法忽视。”

高考前百天,对普通学生是冲刺阶段,对林嘉文这样的天才,却可能是压力最大的时刻。学校和家长的期望越高,孩子的背负就越重。我们总说“将来靠你了”,却很少问“你现在还好吗”。

教育的悲哀在于,我们把孩子看作未来的希望,却忘了他们首先是现在的人。

林嘉文在给朋友的邮件中说:“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极限。”这种透彻的自我认知,在一个十八岁的孩子身上,不是天赋,而是负担。

我们的应试教育让孩子们过早地思考功利问题,却没有教会他们如何面对生命的意义困境。当一个孩子过早看透人生,却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去消化这种顿悟,悲剧就在所难免。

这些年来,我逐渐明白,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培养出多少个优秀的学生,而是帮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晚上批改作业时,我常想起林嘉文。如果当初他的老师能多关注一点他的情绪变化,如果学校不把他当作宣传的噱头,如果我们的教育能给心灵多一点空间,或许结局会不一样。但这世上没有如果,只有警醒——警醒我们这些仍在教育一线的人,不要再让悲剧重演。

1 阅读:45

槽楠

简介:作为人 何谓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