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北京市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2023年修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条款是:“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使用境外教材”。
这一规定犹如一颗“惊雷弹”,在教育圈内外引起了热烈讨论。
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感有必要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这次新规不仅明确了“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使用境外教材”,还规定“校本课程由学校开发,原则上不编写出版教材”,“地方课程教材出版发行不得夹带任何商业广告”等内容。
这些规定意在加强教材管理,确保教育内容符合党和国家意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说实话,新规一出,我的朋友圈和各个教师群都炸开了锅。
有支持的声音,也有质疑的意见。
许多家长担心:“孩子以后不学习外国文化了吗?”“这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国际视野?”也有老师在思考:“我们原来用的洋教材确实有其优点,现在要全部替换,教学质量能保证吗?”
我认为,理解这项政策需要全面客观的视角。
禁用境外教材并不等于拒绝学习外国文化和知识。
我国自编的教材中依然会包含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只是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会更加符合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的教育理念。
就像我在教历史课时常说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一政策其实是教育主权的体现。每个国家都有权决定本国教育使用什么样的教材。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阶段同样主要使用本国编写的教材,这是国际通行做法。
政策执行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惑:
一个现实问题是,某些学科特别是英语,长期以来依赖原版教材进行教学。
猛然切换可能会造成教学内容衔接不畅、教师适应不及等问题。
我有位英语老师朋友就很担忧,她已经用了某套外国教材十多年,对其教学思路和内容了如指掌,现在要全部更换,确实需要时间适应。
还有家长关心的问题:这会不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我想说的是,国际竞争力不仅仅来自于使用什么教材,更来自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文化自信。真正的国际化教育,应该是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而不是一味追捧外来文化。
作为一名老师,我的建议是:
教育部门在推行新政策时,应做好过渡期安排,给师生充分的适应时间。
学校可以在正规教材之外,适当引入一些优质的境外教育资源作为补充阅读材料,拓宽学生视野。
家长不必过度焦虑,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如课外阅读、文化交流活动等,帮助孩子了解多元文化。
教育事关民族未来。从长远看,加强本土教材建设,提高教材质量,才是确保教育主权和文化安全的根本之道。
我们也不应因此关闭了解世界的窗口,而是要以更加自信、开放的态度,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新时代人才。
我想说,任何教育政策的最终目标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无论政策如何变化,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应该以孩子为中心,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