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那卷经书,而是取经的路!"2025 年 3 月 5 日,武汉市光谷二高匡已聪老师在高三百日誓师大会上的这段演讲,经学生家长上传网络后,36 小时内狂揽百万点赞。当 00 后学生抛出 "有 AI 为何还要读书" 的时代之问,这位年轻教师用哲学般的回答,掀起全民对教育本质的深度思考。

在 DeepSeek 等 AI 工具普及的今天,匡老师的学生并非个例。某教育平台数据显示,超 60% 中学生曾用 AI 完成作业,更有 15% 直言 "AI 比老师讲得清楚"。但正如匡老师在演讲中强调:"AI 给的是答案,而我们要培养的是寻找答案的能力。" 这种观点得到教育界广泛认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指出:"计算器普及后,数学教育反而更注重逻辑思维训练,AI 时代的教育也应回归思维本质。"

匡老师用三个维度破解 "读书无用论":1. 思维锻造的熔炉从《几何原本》到量子力学,人类在知识推导中形成的逻辑思维,是 AI 代码无法复制的智慧结晶。正如《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所言:"知识的价值不在于记忆,而在于创造新连接的能力。"
2. 情感世界的锚点当 AI 用数据模拟《背影》的父爱,人类却能在文字中触摸朱自清的体温;当算法分析《蒙娜丽莎》的笔触,我们仍会为那神秘微笑心潮澎湃。这种情感共鸣,是理性编码永远无法抵达的精神高地。
3. 智慧辨别的盾牌AI 并非真理化身,其输出质量取决于输入指令的精准度。缺乏知识储备的人,可能连正确提问都难以做到。正如中科院院士所说:"AI 是工具,但使用工具的智慧,仍需人类自己培养。"

在光谷二高,匡老师的课堂早已打破传统:用班级积分兑换合影机会,在雪夜带学生赏雪写诗,用辩论综艺激发思辨热情。这种 "去功利化" 的教育实践,恰如她所言:"我要为学生铺设思维成长的铁轨,让他们在未来世界飞驰而不偏航。"
这种理念正在改变教育生态。杭州某重点中学开设 "AI 伦理课",深圳推行 "人机协同写作" 项目,台州市财政局更发布《人工智能时代读书指南》,强调深度阅读仍是培养独立人格的关键。

当 AI 技术以指数级速度发展,人类面临的不是 "是否读书" 的选择题,而是 "如何读书" 的思考题。正如匡老师的学生陈静怡所说:"匡匡希望我们成为 ' 独立自信的人 ',这种追求不会因 AI 改变。"
从竹简到电子书,从私塾到智慧课堂,技术迭代从未改变人类对智慧的渴求。唐僧取经的隐喻穿越千年依然鲜活:真正的成长不在于抵达终点,而在于过程中的觉醒与蜕变。在 AI 时代,我们依然需要读书,因为那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路径,更是一场永不停歇的精神修行。
互动话题:您认为 AI 会取代人类的哪些能力?又有哪些是永远无法替代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