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晒秋”那火热的场景,你们见过吗?

难忘往日健康 2024-11-14 19:40:49

新冠疫情期间,老婆在家休假,闲得无聊,发给我一组照片,并嘚瑟的告诉我,这是晒秋。不由得我想起了小时候情景。

以前,因为农业不发达,每年到了冬天,就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季节时蔬。所以每到秋天来临,家家户户都会把一些农作物晒干,以备冬天不时之需。

记得我小时候,我奶奶每年的秋天,老人家就会到菜市场买来萝卜,红薯,辣椒等等,洗净切片摆放在用竹片做成的盘子(我们老家叫:团筅)里,放在太阳下面晒。晒干了,就是干萝卜,干辣椒,干黄瓜,红薯干等等。

然后把这些晒干的瓜菜分门别类收藏在不同的坛子里面。到了冬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拿出来食用。以前都是说晒干菜,现在时下叫“晒秋”

本来,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因为以前的农民基本上是看天吃饭,到了冬天,基本上没有瓜果,蔬菜生长。所以千字文里面就说“秋收冬藏”。晒秋就是一个典型的冬藏方式。

但是,我们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古老的小县城里面,两排面对面的瓦房,之间是清一色的长条石铺就的道路。居住的居民五花八门,有铁匠、木工、建筑工等等。在我们家的街道上,有木器社,有锅厂,也有铁器社,酒厂,缝衣社等,当时都是手工制作。这些厂子里面上班的人,都是住在我们这个街道。当时因为我父亲是右派分子,被清除革命队伍,也住在这个地方。

当然,当时的住户基本上是半边户。也就是早晨男方外出上班,晚上下班回家。女人在家带孩子,陪伴老人,做家务。

还有没有任何职业。也不知道是依靠什么维持生活。

记得我家对面的住户,是一个重新组合家庭,男的四川人,据说是解放前被抓壮丁,打了败仗后部队也散了,最后流落在外,与我们当地一个寡妇组合在一起。寡妇本来有一个男孩,后来两个人又生下一个女孩。一家四口都没有正式职业,两个小孩子也没有去读书。完全靠男人在野外或者山上挖草药维持生活。一家四口倒也相安无事,乐乐呵呵。

每到秋季的时候,晒秋就成为我们街道当时的一大景色。我们家对面这个人家,一年四季都有在家门口晒草药,不是晒秋,胜似晒秋。

其实,晒秋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而生活在城镇的居民,往往是自家门口,后院或者马路边晒在集市上买来的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以及城镇居民的现象和风俗。

这种村民和城镇居民晾晒农作物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记得当年十一二岁的时候,因故我和姐姐短期住在我外婆家里。每天早晨外婆家就会煮一盘干萝卜给我和姐姐下饭,吃完早餐后上学。开始还勉强可以,但每天早餐如此,实在难以下咽,后来只能用一点干萝卜汤淘饭下咽。看来晒秋是好看不好吃。

现在,长期生活在城市里面,基本上没有看到晒秋的场景,还真有一点怀念过去的时光。

秋天不知不觉的过去了,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晒秋的现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