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一晌,家里来人了,从老远的地方过来的。人家安排好了,说是次日去甘坑古镇探奇。
嗯,来深圳几十年了,只听说过有一个甘坑古镇,可从来没有去过。只能说因为打拼工作,也因为更多的向往山海而忽略了一些其他景点。故此,立即翻看资料,准备次日的游览。
深圳甘坑古镇是深圳保存较为完整的客家文化古村落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融合了客家传统建筑、民俗文化和近代华侨文化,是深圳本土历史的重要见证。
清乾隆年间,甘坑村逐渐发展为具有防御功能的围屋式村落。村内现存 炮楼院、状元府、南香楼 等清代建筑,布局依山傍水,体现客家“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
次日早餐后,我们一家人开着车,导着航,行程20余公里,闻着凤凰山麓的茶香进入了甘坑古镇。

甘坑位于深圳龙岗区布吉街道,原名“甘坑村”,因村内有泉眼(甘泉)和山涧溪流(坑)而得名。
据说,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一些客家人因为生活所迫,从粤东、江西、福建等地陆续迁入深圳,而甘坑因为偏远,可以避免当时不必要的麻烦,成为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之一。他(她)们依山建屋,开垦梯田,甚至建筑炮楼,形成以农耕为主的相对封闭式村落。

我们在古镇外面的停车场停好车,步行进入甘坑。说是古镇,一点不假。只见山岚在黛瓦间流转,将300余年的光阴酿成一杯浓烈的甘醇。古建筑群有:状元府、凤凰谷、七都116(清代古村遗址)、炮楼等等;同时还有文化体验:如客家民俗馆、凉帽制作、客家擂茶品尝…… 当然,还有许多餐饮店。还能看到古镇内的生态景观:如古井、荷塘、百年古树与山涧溪流等等。

我们徜徉在古镇的街头,角落,但见转角处,状元府的门环叩响时空。飞檐下的燕巢已更迭百代,当年寒窗苦读的古镇子弟们或许不会想到,他们金榜题名的夙愿,如今化作孩子们在文昌阁前悬挂的许愿牌,叮咚作响的都是对未来的期许。触摸砖墙上"百世其昌"的斑驳刻痕,忽然懂得客家人把学堂修得比祠堂更高的深意——笔墨远比香火更能穿越时空。

在南香楼的雕花门廊下驻足,正午的阳光斜切进天井,在青砖地上投下菱形的光阴切片,似乎传来三百年前采茶女穿林而过的窸窣声。

炮楼院的夯土墙还留着弹孔,像岁月睁着的独眼。外面是开满格桑花的凤凰谷。昔日的防御工事,现在成了观景台。听到旁边有人说:在清明时节能望见香港的摩天轮——两个时代的守望在此奇妙重叠。我在炮楼下拿出起手机,看着取景框里碉楼的阴影正温柔覆盖着谷中的汉服少女,她们油纸伞上的水墨莲花,与炮火熏黑的墙砖达成某种默契。竟忘记了按下快门,甚是遗憾。

中午,我们随意进入到了一个古镇内的酒家,吃着椰子鸡,客家酿豆腐等特色食品,味道美极了,老婆赞不绝口,临走之前还买了一只窑鸡回家品尝。
在甘坑古镇内吃完中饭,我们继续走在古镇的街道上,但见状元府的飞檐之下,溪涧哗哗的流水,似乎是在喃喃絮语,诉说着古镇的过往时光。又恍惚听见康熙年间的更夫敲着竹梆走过石板路的悠悠回音。

离去的路上,看到一群姑娘带着一顶顶手织的凉帽。山风掠过帽檐的蓝布穗子,响起沙沙的秘语。哦,或许三百年前,一群采茶归来的客家姑娘,也曾在同样的风中驻足回望,将甘坑的晨昏暮霭,编织进永远鲜活的集体记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