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一支被时代抛弃的部队,又被时代重新召回
1957年,南京军区接到一道命令:海军陆战师撤销,官兵编入陆军,归属地方警备部队。
这支成立不过三年的部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二十多年后,1980年海南,一场暴雨中,2000多名士兵站得笔直,目光紧盯前方。
张振铎从海军副司令员刘道生手里接过“八一”军旗,海军陆战旅正式成立。

风雨交加中,人们的眼神却格外坚定。
同样的部队,不同的时代,命运却截然相反。
一支部队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间被撤销?又为什么在二十多年后重新建立?
从无到有,再到被放弃
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的主力仍然是陆军,海军刚刚起步,舰艇不够,训练也在摸索。1954年,中央军委一纸命令,要求组建海军陆战师,目标是打造一支能打两栖作战的精锐部队。

部队的基础来自华东海军的一个陆战团和水兵师的“叶挺团”。
这些士兵大多是陆军出身,擅长陆战,但对海上作战一窍不通。
训练场设在江苏新浦,冬天冷得刺骨,士兵赤膊上阵练海训,硬生生把一支陆军部队练成了“海军”。
陆战师成立后,训练强度极大,官兵每天都在适应海上环境,可这支部队仅仅存在不到三年,就被撤销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

匆忙组建,训练跟不上
1954年底,海军陆战师正式成立,许多官兵从陆军调来,上级派了苏联专家来指导训练,但问题马上就来了。
苏联的军队体系成熟,海军陆战队的训练已经有一整套完整的体系,而中国的海军还处于摸索阶段,很多训练根本没法照搬过来。
最大的问题是,部队的两栖作战能力几乎为零。
陆战师的士兵大多陆战经验丰富,但一上船就晕,训练时甚至有人边吐边练。

苏联专家的训练方案理论上很好,可一到实战演习就发现,士兵连最基础的海上作战适应能力都没掌握,谈何实战?
1955年的辽东半岛登陆演习,陆战师首次实战化训练。
登陆舰刚到海岸附近,换乘小艇时就乱成一团,士兵不会操控小艇,登陆时配合不到位,甚至有士兵因为风浪太大,连枪都握不稳。
坦克部队在沙滩上陷入泥地,工兵部队因为海流判断失误,没能及时抵达目标岛屿。
演习暴露出陆战师的短板,部队缺乏海上适应能力,战术配合生疏,甚至连基本的海上作战程序都没有完全掌握。

这支部队从成立到实战,时间太短,训练远远跟不上。
军费紧张,海军没钱养陆战队
1950年代,中国的军费绝大部分都投入陆军建设,海军能分到的资源本就有限,更别说专门拨款给一支新成立的陆战部队了。
陆战师的装备完全靠陆军转交,舰艇资源严重不足。
训练用的登陆艇常年短缺,士兵连最基本的海战训练机会都少得可怜。

更别说在当时,整个中国的海军发展都还在起步阶段,舰队规模不大,连基本的远洋作战能力都没有,如何养得起一支专业的两栖作战部队?
面对有限的经费,1957年,军委下令撤销海军陆战师,把经费用在更紧要的地方,比如舰艇发展。
陆战师的官兵被分配到南京军区,改编为上海地区警备部队。
当时的决策层认为,既然两栖作战的需求不高,不如把资源集中到舰艇部队上,陆战的任务可以由陆军来承担。
战略调整,陆战队成了“可有可无”

50年代末,解放军的战略重点是国土防御,而非远洋作战。
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沿海巡防,陆战队的作用被认为可由陆军替代。
海军陆战师撤销后,中国军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专门的海军陆战队,只有部分陆军单位负责沿海防御。
对于当时的决策者来说,海军陆战队并不是最迫切需要的部队。
换句话说,在当时的战略环境下,陆战队被边缘化了。

国际局势变了,陆战队必须回来
进入70年代,南海局势紧张,越南占领南沙部分岛礁,中国在海上缺乏反制手段。1979年对越作战,解放军在西沙群岛的防御作战中发现,缺乏专业的两栖部队,导致岛屿防守吃力。
这一切让军方意识到,海军陆战队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存在”。
1980年,海军陆战队重生
1979年底,中央军委批准重建海军陆战队。1980年,海军陆战旅在海南成立,基础部队来自广州军区的步兵三九一团和水陆坦克团。

这一次,陆战旅的训练不再局限于陆军战术,而是结合海军作战特点,真正打造一支两栖快速反应部队。1987年,刘华清视察陆战旅,并亲自题词,强调中国特色的海军陆战队建设方向。
这支部队,终究还是回来了
从1954年到1980年,海军陆战队的命运几经起落。
刚成立时,被寄予厚望,结果训练跟不上,军费不够,三年后就被撤销。
二十多年后,国际局势变了,现实告诉大家,没有专业的海军陆战队是不行的,于是又重新组建。

不管时代怎么变,军队的建设永远是跟着需求走的。
需求在,部队就在。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