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没有东厂,那么他们的活谁做——番役

岑岑说历史 2024-12-25 08:12:41

嘉庆六年,清仁宗嘉庆皇帝遇到了麻烦的问题,九门提督为他的一个下属求官。但是嘉庆刚刚禁止这类人当官。

这个下属曾在嘉庆元年到湖北参战,平定白莲教起义。前后作战一百余次,多次身受重伤,也屡立战功。后因伤重一直在家休养。现在伤愈请求重回军营。

这本来是个很简单的事情,在清代官员因为意外、生病、父母去世而回家,事情结束后重新当官是个很正常的事情,只要回去到兵部或者吏部登个记就完事了。但是这个下属却遇到了麻烦的事情。

他的父亲是番役,因为清仁宗明确规定,番役的儿子和孙子严禁当官。

番役是什么?为何会影响后代的功名?其实我们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过这样的人物。《茶馆》中的这两个兄弟应该就是番役。

清军入关后,解散了明代的东厂,但是东厂的活还是有人要做。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清代留用了以前东厂的工作人员,把他们放到巡捕营下面。

由于影视作品的原因,大家看到东厂认为就是太监,其实在东厂中,只有少数高层才由残障人士充任,里面做事的,包括绝大部分中层,都是普通人。

东厂这个机构在历史上一直都存在,他们的本质是皇权直接控制的特务调查机构。从汉代的大司空,三国时魏吴两国的校事、北魏的候官、唐代的不良人、宋代的皇城司逻卒,到明代东厂的番役。

明代不同的是东厂的厂长一般由太监充任,其他的基本一致。

到了清代,这些京城的特务们经过几次调整,放到了九门提督下面。

九门提督下面,共有番役40人,头目一个,副头目四个。来源从大兴和宛平的良民中挑选。但是只要加入番役,就算贱民。本人不得为官,而且儿子和孙子也不得参加科举或者捐官。但是因为在维护京城治安方面作用确实很大,这条规定开始的时候执行的不是很严,雍正皇帝特别下旨道:“提督衙门、内务府番役,凡系奉公守法,实心效力者,朕俱加优赏,以示鼓励,至于升授职员者有之。”

但是随着文官势力的坐大,这些规定逐步变得更加严格。嘉庆年间,清仁宗嘉庆皇帝下令:“番役及其子孙不得为官或科举,已经为官或者有功名的,立刻辞退。”

番役一共只有40个名额,很多时候还招不满。在乾隆时期,京城的人口就超过了100万,这点人完全不够用。这样番役不得不私人招聘助手,这就是白役,俗名“圆扁子”。据记载,每个番役都养了几十个白役。总数有一千多人。这些人组织了一个严密的情报网,京城里上到官僚,下到百姓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监控之中。比前朝的东厂毫不逊色。

乾隆三十四年,正阳门等处商户准备统一市面价格,被番役得知,很快就被抓捕入狱。

嘉庆年间,广兴贪腐被查,他事前毁掉家里所有的字据,但是番役依旧从钱庄里查到他的存银5.8万两。

嘉庆七年,户部候补员外郎袁锡与刑部员外郎李瀚等在家斗鹌鹑,被番役金配查到,前去抓人。两人闻讯逃跑。家人找金配说和。金配说只要有人出面求情,就可以无事。他们听懂了他的意思,找李瀚之子李联芳前去说情。金配大开口要六万两。李联芳没有这么多钱,想直接回去。却被金配拦住,不给钱就不要想走,最后被迫答应给一万二千两。

光绪元年,番役曾鹤年想勒索钱庄,就找到一个到钱庄换钱的小贩,逼迫他指控钱庄私自铸钱。小贩不肯,就脱掉衣服,关在后院,逼他指控钱庄。

回到文章的开头,经过反复考虑后,清仁宗嘉庆皇帝决定还是体现皇恩,特别允许这个番役之子补官,但是后续不得升迁,他的家属依旧算番役的家人,不得为官或者升迁,而且此事作为皇恩的特别优待,不得援引为例。

嘉庆皇帝的“仁宗”,我一直认为是一种刻意的讽刺,是他儿子故意在讽刺他。就像他给他爹乾隆皇帝一个高宗一样。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