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上空,千架无人机拼出中国航天史画面。这场花了不少钱的光影秀,大伙看法完全不一样。有人看了特别自豪,也有人算账说,这些钱够造半颗卫星了。
无人机重现东方红一号升空,每秒钟就要耗 200 度电。想想 1970 年发射真正的东方红一号才花 2.28 亿,这场 20 分钟的灯光秀,花的钱抵得上当年发射两颗卫星。这边航天迷在朋友圈疯狂点赞,可西北有些农村学校,连实验室都没有。这差距就像穷光蛋摆阔气,搞面子工程和投钱搞科研,差别太明显了。
神舟飞船图案在夜空划过确实震撼,但这会儿神舟十六号正在 400 公里高空执行任务呢。地面上无人机表演再好看,能比得上空间站里航天员做实验的数据?去年有个省砍掉高校航天实验室经费,转头花 800 万搞无人机秀,学生们联名举报说这是重表演、轻科研。
演嫦娥探月那段最讽刺,无人机用的全是进口芯片。咱们的航天器都能登陆月球背面了,可无人机核心零件还得靠国外。就像穿着名牌衣服去讨饭,看着光鲜,关键技术被人卡脖子的事儿藏不住。真正该火的是中科院搞定无人机飞控系统的消息,而不是这种烧钱的表面功夫。
现场观众喊得越热闹,越显出航天科普的尴尬。去年文昌航天发射场开放日,带孩子去看火箭的家长,还不到看表演人数的十分之一。与其花百万搞灯光秀,不如多开放几次发射中心。现在孩子们只能通过无人机表演了解航天,那些退役的航天器却在仓库里落灰。
航天系统内部早就对这种活动有意见。有个型号总师吐槽:“我们熬夜改图纸,外面却在放烟花庆祝航天成就。” 造嫦娥六号的工程师,月薪才两万,这场表演的钱够发他们半年工资。科研人员还在用十年前的老设备,这边却搞这么炫目的无人机秀,看着真不是滋味。
表演确实让大家对航天更感兴趣,但能不能转化成实际成果不好说。去年航天文创产品众筹都没成功,说明很多人就是凑个热闹,不愿意花钱支持。看看 SpaceX 用火箭回收直播吸粉,咱们的航天宣传还停留在 “图个新鲜”。真正能带动产业发展的,是民营航天公司拿到订单,而不是国有单位搞无人机表演。
这场秀,最该 “上天” 的不是无人机拼出的图案,而是那些闲置的航天科技成果。数据显示,咱们每年航天专利转化的不到 15%,好多技术都锁在柜子里。与其花钱搞表演,不如学学马斯克,把火箭技术变成星链项目。人家用航天技术造电动车,咱们还在用航天概念搞旅游项目。
千架无人机拼出的航天史,说到底就是一闪而过的电子烟花。
该照亮的不是夜空,而是航天工程师们熬夜奋战的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