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师覆灭,打扫战场粟裕倒吸一口凉气,陈毅下令:俘虏一个不准放

心言聊历史 2025-03-19 03:59:09

孟良固一战,我军全歼了蒋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从根本上扭转了华东战局。面对近2万人的俘虏,我军依然采取了以往的政策:愿意留下来的,可以加入我军;不愿意留下来的,发路费放人。

没想到陈毅却突然下令道:“所有俘虏,包括轻伤兵在内,一个都不放!”

这是怎么回事呢?

1947年5月,老蒋调集了45万兵力向山东进发,他想用加强兵力密度的方法,步步推进,稳稳当当地打个胜仗。对此,陈毅同志以“耍龙灯”的方式接了招,意思就是机动作战,像举个彩球一样,上下翻滚,左右回旋。

这种战术取决于在我军腹地,对我军起到了绝对有利的条件,也正是这个战术,给敌人造成了误判。敌军误认为我军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打,早已疲惫不堪,便放松了警惕,这恰好就是我军的战机。

“敌军74师位置突出,又与邻军间隔较远,可先集中兵力围歼此敌......”

粟裕同志立刻将战役设想汇报了上去。陈毅一看,使劲点头:“就这样打!要打出取他上将首级的态势。”

整编第74师,蒋军主力部队之首,全军3万多人,都是识文断字之辈,而且全部美式装备,更是经美军事顾问团专训过。师长张灵甫,北大高材生,治军严格,奖惩分明,练就了74师的凝聚力。

这样的劲敌,我军如何能打出“取敌军上将首级”的气概?那当然是四面合围。

14日夜,这场震惊中外的大战悄然掀起。

波浪式的连续攻击像潮水般涌向敌人,战士们上下一致,万众一心,直打得74师待援无望。尽管如此,敌人仍竭力顽抗,前后倾尽全力发起了三次突围,最终都没有得逞。随着张灵甫的毙命,我军取得了孟良固战役的全面胜利。

“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打下这场战役,实在是太不容易了,陈毅打心眼儿里高兴,随即作诗《孟良固大捷》以示喜悦之情。

我军全面进入打扫战场阶段,各路纵队的作战报告也纷纷递了上来。粟裕向来谨慎、心细,每一份报告他都仔细研读,结果一合计俘虏的人数,竟让他倒吸一口凉气。

他算了算,张灵甫所率领的整编74师3万多人,我军各路汇总才俘虏7000余人,除开伤亡人数,压根儿就对不上。粟裕立马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了陈毅,两人的判断竟然一致:这山中肯定还藏有敌人!

于是立即下令搜山。

经过我军地毯式的搜索,终于发现了藏匿的敌军。那是一处很低的洼地,位于孟良固和600高地之间,如果不仔细的话,很容易就略过了。

他们黑压压的一片猥集在那里,竟有数千人之多。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么多人挤在一起,居然没有弄出一点动静,这也是我军差点就没有发现他们的原因了。

了解了详细情况的陈毅和粟裕捏了把冷汗,这就是74师的强悍之处。在进行了全方位的精心部署之后,战斗再次打响,两小时后取得了胜利。

整个孟良固战役,敌军伤亡13000余人,被俘近20000人。面对这群庞大的俘虏,我军依然按照之前的政策,愿意留下的,经过教育可以加入我军队伍,不愿意留下的,发路费放人。然而,就在即将实施的时候,陈毅突然下令道:“所有俘虏,包括轻伤兵在内,一个都不放!”

“不放”,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因为我军有待俘虏的政策。

那陈毅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自然有他的道理。

坊间一直流传关于74师的一句话:“与其在其他部队当个排长,还不如在74师当个大头兵”,这句话不无道理地说出了74师的整体情况。

整编74师,那是蒋军的王牌部队,从将帅到士兵都是精挑细选的。他们不但有文化,而且出身都不差。他们有专人培训,用精良装备,吃的还都是细粮,在张灵甫的治军之下,唯蒋马首是瞻。

陈毅突然下这道指令,就是担心一点。把这些人都放了,肯定大部分还会回到蒋军队伍,那么74师就会快速再生,如若卷土重来,那我军战士们之前流的血就白流了。

俘虏终究是一个都没有放,但陈毅的担忧也是一天都没有停。

经过改造,这些俘虏被补充到了华野的各路纵队里。各纵首长乐开了花,因为这些人都是蒋军里的老兵,他们大多数都参加过抗战,有娴熟的作战能力,这能不让人乐吗?

但陈毅在会上却告诫他们要有十二分的提防。他太清楚这群人的军队素养了。

果不其然,在接受教育改造时,这些人就表现出了极其顽固的思想。他们不承认是蒋发动的内战,说那是为了和平,即便我军的政工人员拿出了充分的证据,他们顶多也是表面认可,心里还是相当排斥的。

这样的思想,一但遇到有利条件,就会义无返顾地反水。

1947年7月,离孟良固战役刚刚过去了两个月,陈毅的担忧再次出现了。

在之后的战役里,我军打了胜利便罢,一但失利,这些招致麾下的“俘虏”就会陆续背叛,带头的都是74师的老兵。光王克己(原74师军官)就收容了1000多人。

74师还真的就死灰复燃了。

蒋军重建了74师,由邱维达任师长。虽说战斗力已不如从前,但力量还是不可小觑的。直到济南战役时,王耀武派74师守城才被我军的重围歼灭。

至此,世上再无74师。

即便到了这样的地步,陈毅的担忧依然在线。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

当时我军一个团正在上海宝山驻防,时任后勤运输排长的王金友突发心脏病而死。他是曾经整编74师的俘虏,留下改造后已经在我军工作了整整四年,入了党,当了排长,可大家清理他遗物时却意外发现了他的贴身衣袋里还揣着张灵甫为他签发的证书。

这样的情况,说明思想里还念及着曾经的部队、曾经的将帅,一但有人鼓动,就有变天的可能。

1960年,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从美国初到台湾,第一时间就收到了一张请柬,上面署名:74师众老兵请师母吃饭。

王玉龄欣然前往,一到现场竟惊讶万分,相约的宴席地居然坐了整整20桌。这是她没有想到的,而让她更没有想到的是,当她入座,20桌人又齐扑扑地站起身向她敬酒。

此时,离张灵甫阵亡已经过去10多年了,不得不说,还有许多74师的老兵活着逃到了台湾,而且他们一直保持着超强的凝聚力。

可想而知,要是当初陈毅同志不下达那个“一个不准放”的命令,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对此,不得不佩服先辈们的睿智,更给今天解决问题留下了绝佳的参考办法。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