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武术发展已走到了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武术套路“高、飘、美、难”美轮美奂的表演,散打比赛中缺乏传统技击技术的单调打法、民间传统武术不堪一击的局面,让现代武术陷入了尴尬的难堪现状!
人们始终在探索研究武术的路上徘徊不定,乐此不疲的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从“武林大会”到“中国武术联赛”再到“散打王争霸赛”可以看出,仍然没有解决武术中打练结合的问题!
这个不新鲜的话题,从国家恢复武术擂台赛至今已有30年,可让人遗憾的是还是没能找到一条可行之路。
古老悠久的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以技击格斗为主体,以儒、释、道文化为核心的一种独特全面的搏击术。它有着一套科学系统完善的训练体系,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要想将其学好、发扬、传承,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打?什么是演?什么是练?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练法是学习武术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学习武术首先要从基本功开始,踢腿、拔筋、下腰、站桩,逐渐在向套路过渡,中国武术的套路十分丰富,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拳法即可,中国武术总体上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外家拳讲究舒展大方、刚猛有力、闪展腾挪、动静分明,它不仅有很强的使用价值,而且有极高的审美观赏作用。而内家拳则讲究,朴实无华、以柔克刚、以气摧力、动静自如,精研其术不仅可备非常、应急变、更以健身心、益寿年惊叹世人。
习练武术中的套路主要是找劲道的一个过程,在千锤百炼的习练当中,可以将技击实战中所需的力量、劲道摸索出来,就如形意拳中找力的过程,无论是明劲、暗劲、化劲都是老师先给做示范,学生模仿、研究,自己慢慢体悟,老师再做示范再给学生纠正,反复研究反复体悟而成的。
身法在搏击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古谱曰: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对身法的要求,身法不但要快,还要敏捷和灵活。
在这方面的训练,传统武术是以套路为主的训练方法是比较科学的,练习套路不但将身体的协调性完善,还可以提高身法的敏捷和速度,对耐力和体力都有所帮助,常言道:拳打千遍身法自灵!所以奉劝大家在习武的过程中不要忽视传统武术套路的重要性。
演法,是武术风格和表演的一种体现形式。
他不仅可以提高习练者的身体素质、功夫水平,还是一种具有极高欣赏价值的武术文化,给人一种力与美的享受。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武舞”与“武术”了,据史料记载,武舞源于商周,人们在祭神、祭天时跳各种舞蹈让神来享受的一种祭祀活动,《山海经·海外西经》说:“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头,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这是对远古时期战争现实的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表述。帝断刑天之头的精明干练,操干戚以舞的潇洒飘逸,使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凶残的搏杀技术与艺术之间的某种可能性的联系。帝操干戚以舞,已及武术表演的原始意味;不难看出,帝之舞,完全是对自己战胜刑天之喜悦心情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以武为武的形式,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从历史上看,武舞和武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很难截然分开,古时候,周武王兴兵伐商时,举办大行的祭祀仪式,舞蹈者按一定的情节规定击、刺、进、退,把实战中的攻防击刺溶于舞蹈当中,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武术的特点,大获成功!它对以后武术套路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再如唐代诗人杜甫写的名诗《观公孙大弟子舞剑器行》中记载:“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烁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习练者表演的惊心动魄场面,使观看者脸色大!
充分表现了舞剑人娴熟、逼真的剑法和高超武艺。武舞随着“舞”的艺术因索增多,“武”的攻防格斗因素减少,逐渐被练兵中的军事训练内容所抛弃,成了专门供人欣赏的宫廷艺术了。但武舞中的套路形式及其丰富的演练技巧却成了以后武术套路技术中的主要内容。现代的竞技武术套路主要用于表演和展示武术文化。

打法,是武术的核心!武术的灵魂!传统武术的技法丰富多变,主要以踢、打、跌、拿为主...等等,有头打、肩打、肘打、臂打、手打、跨打、膝打、臀打、脚打,全身上下都是武器。
打法更为精妙!有直取快攻的刚猛击法,也有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巧打、还有指上打下、声东击西的妙打,中国武术的技击方法,在长期的实战中溶入了古代兵法的内涵,如拳谱中讲: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先动。避实就虚、先下手为强...等等,如佯攻、速攻、抢攻、退步连环击等,把不同节奏的各种战术活动合理地组织起来,运用到实战当中。其实用性和全面性让其他搏击术望尘莫及!
练、演、打是中国武术习练必不可少的三个重要环节。
他们之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着独立不同的实质概念,可惜的是现代的许多习武已经把他们之间的概念混淆了,已经分不清孰重孰轻了!练套路的不练实战不对打,练实战的不练套路,更有甚者表演套路压根就不知道如何用、如何打!由于长期的缺乏对抗性练习和当今学无所用的现实环境,人们逐渐对武术的理解出了偏差,使武术失去了以往的风采。
80年代初,刚开始恢复武术擂台时,选手们带着武侠梦抱着所向披靡的想法上了擂台,用了一些没有经过实战考验的夸张打法,被一些业余的拳击手或摔跤手打的落花流水,传统武术不尽人意的表现,击碎了习武者多年的美好梦想,使许多拳师痛病思痛!
盲目的从一端跑到另一端,放弃了以前的练法和技法,加入到西化成分过浓的拳击加腿加摔之中,在实践中武术擂台离传统武术越来越远,所以现代许多武术家,都认为是散打将传统武术打下了擂台!
武术散打经过30年的探索努力还是没能突破自我,始终停留在拳击加腿加摔之中,几乎完全看不到中国武术的技法。人们慢慢意识到我们不是在继承发扬传统武术!而是又发明了一种新拳种!所以大家又开始高呼:发扬国粹!提高武术技击!打练要结合!这种想法做法是对的!问题是如何打练结合?如何打?如何练?
很多武术专家认为:武术一定要打练结合,平时怎么练,实战就怎么打!练时无人似有人,用时有人似无人。练既是打,打既是练,打和练是不能分割的!这些言论听起来非常有道理,我们现代武术散打缺的就是中国元素、中国特色,而传统武术缺的就是实战!如能将打练结合起来当然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事!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在实际当中并非如此!
在实战中根本不是那回事,老师教的技法几乎都用不上,这是为什么呢?打和练的确是不可分的共同体,但又的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练拳时走架子要低,动作幅度要大,这样练容易出功夫,而表演时又是另外一套,架子要漂亮动作要潇洒,可以将武术套路中表现力不强的动作可以减掉,甚至为了出效果可以加一些别的体育项目的动作,打拳时要求高、飘、美,阴阳顿挫、节奏分明,动作更要大开大合,给人一种美与力的享受。所以习武者在练拳时和表演时是有区别的。

至于说练和打在实战中差异就更大了,如果按练得时候的用法来实战,肯定会一败涂地,因为平时练的动作幅度大、节奏慢、时间长,所以很难用于实战。
例如说形意拳的练法、打法、演法各不相同,但许多习练者都把它混淆了,用打法的去练功用演法的去比武,形意拳的步法要求:迈步如行犁、落步如生根、前脚行后脚蹬、虚实相进、阴阳和合、磨胫而行。这些要求都属于练法,对提高运动员的功力、竞技水平都有非常大的好处,而在实战中就不合适宜了,因为实战中速度要求太快在一呼一吸之间,没有时间让你“磨胫而行”,真正的格斗只在进半步与退半步之间见分晓,所以就要求简单直接,以直线进攻为主,在最短的距离打击对手方能奏效,在实战中形意拳前辈们都采用“寸步”迎敌,是以后脚直接催着前脚走,一步即可上身应敌,这就是打和练的区别。
练是在练功夫,需要架子低幅度大,而打则要快,简单、直接。
传统武术中各门各派有许多简易却有效的功法,常练可以强身增力,增强技击能力。本文将介绍其中的几种。
一、“补气大力功”
此功法强调“三提、三放”。
在吸气时,提肛门、提睾丸、提小腹,称为“三提”;
在呼气时,则是“三放”,即肛门、睾丸、小腹逐渐放松。
“补气大力功”有助于补气健肾。
基本操作:
站在四平马步姿势,身体保持正直,双手自然下垂,排除杂念。
猛吸气,守住丹田,进行“三提”。同时,双手握拳用力从下向上拉至胸前,拳心向内。吸气到最大后,双拳用力向下甩,并发出“嗨”的声音。慢慢呼气,同时进行“三放”。在发“嗨”声时,要求声音短促有力,意念要集中在丹田气向上下扩散。练功有素者能在“嗨”的同时,丹田之气直贯百会和涌泉穴。
接上式呼完气后,再猛吸气,守丹田,进行“三提”,双拳变掌,提至胁部,掌心向外。吸满气后,双掌慢慢向前推,当还剩3厘米时,猛发寸劲,呼气,进行“三放”。
呼完气后,双掌变拳慢慢收至胸前,同时吸气,进行“三提”。当收至两胁时,以拳变掌慢慢下按,呼气,进行“三放”。这样完成了一组动作。前后左右上下共五组动作(左右是双掌向左右推出,算一组)。每组动作做五次,即完成整套功法。猛吸气、发寸劲、回收力称为壮力三要素,久练能使人气力大增。

少林武术中,易筋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一种气功的锻炼方法!
古老的气功和武技,原属两种不同的范畴,通过长期的实践,武功技术与气功既相区别,又相互渗透、贯通,互为促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武术相继吸取了儒、医、道、佛家等气功的精华,充实了少林武术体系。
虎盼势1、马步扎好,两脚尖外摆,斜向两侧蹲立;两拳握固后在胸前转一圈,右拳向前伸出,手臂微屈,拳眼向上,勾腕使拳心向面;同时,左拳向左侧后方伸出,要领与右拳相同;目视右拳。

2、两拳收回,屈臂平置于胸前。

3、接着,左拳前伸,右拳后伸,动作与前势相同,唯方向相反。

如此左右各换做3次。

气功的方法是通过自我意念,来锻炼人体精、气、神,谓之“主内”。
武术在初阶段则谓之“主外”,它通过不同拳械、功法的练习,以提高其攻防能力为目的。
气功锻炼,随着时间及技击形式的演变、发展而逐渐渗透、融铸于武技之中,成为习武不可缺少的内功练习。
凤凰单舞势1、马步不变;两手握固,屈臂上抬于胸前,两肘平肩,拳面相对,拳心向下;同时,将气提至胸间;目视前方。

2、右拳不动;左拳伸直成掌,伸臂向头顶上方托举,至臂直,五指张开,指尖向后,掌心向上;目视前方。

3、左掌握固,下收胸前。

4、接着托举右手,右手动作与左手动作相同,唯方向相反。


5、左右手各托举3次后,两拳仍握固,屈臂上举至头额上方,拳心向后;目视双拳。

6、两拳伸指成掌,分开转下于胸前合掌,指尖向上,两拇指正对膻中穴;目视前方。

7、两掌根张开,两肘向上分张,指尖相对。

8、转掌向上,伸臂向头顶上方推举;仰面目视掌背。

9、反复向上推举3次后,两掌下收胸前成拳;目视前方。

1、马步不变;左掌翻转向头顶上方托举,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同时,右掌向前方推出,指尖向左,虎口向下,高与肩平;目视前方。

2、两臂伸直,用力抻劲后,屈指抓握成拳(握固);目视右拳。

3、两拳越握越紧,缓缓收回,屈肘抱于肋侧。然后,放松,伸指成掌。

4、接着,做右掌托、左掌推动作,动作与前势相同,唯方向相反。

以下是几种腿功练习方法,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髋(胯)骶松后内劲才能下达至足,腿的灵活、劲力的大小取决胯、骶的圆活。
故此式更应认真体悟。
松胯法:
两脚分开约30-40厘米,足跟相对,足尖外撇至极限时双脚成“一”字,两腿伸直,身体中正,双手在胸前合十成掌,然后曲膝下蹲至大腿成水平时由百会穴带领站直。一上一下共49次。吸气时意在下丹田(脐下1.5寸)。动作越缓越好。
开骶法:
双脚平与肩宽站立,双脚尖内扣至极限亦成“一”字时,身体向前俯,双手在体前抱圆。身体前俯至极限时,由大椎带领往回收,一前一后为一次共49次。吸气时意在下丹田。本式对全身的平衡通过双脚的调节而达到上、下、左、右均衡的状态。在实战中不论哪一个角度发力都可达到最佳状态。
松膝法:
双脚并拢站立,双手叉腰,脚部放松向下跪,胯向前靠,使大腿与躯干成一直线,下颌内扣,头顶向上顶,跪的时间越长越好。意想把膝跪足面。
极限时提膝慢慢起立,做30次。要点:缩臀靠胯、百会向上顶,下颌靠胸,把全身重心放在膝部,起立时要缓,必须由百会穴带领,使重心由膝起至足。跪时酸麻胀极难忍受,起立时只觉有一股热流由膝直冲至脚底畅快无比。
此式练久则小腿胫骨部肌肉丰满,充满弹性,而且对膝、踝外伤、风湿、及因外练胫骨致伤的后遗症有疗效。
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拳艺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