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四年正月初五,宗室成员胤禩与胤禟遭褫夺黄带子,以示革除皇室身份。旋即,雍正帝降旨,将二人分别改名为“阿其那”与“塞思黑”,并责令对其实施终身圈禁之惩处。至此,源于康熙朝晚期诸位皇子激烈角逐储君之位所引发的皇室内部手足相残局面,演进至最为严峻的阶段。
后世对于雍正针对兄弟及宗室王公所采取的举措,多予以否定性评价,认为其行事乖戾,违背亲族和睦之义。不妨作此假设:若胤禩承继大统,四爷胤禛与十三爷胤祥的命运又将走向何方?是否亦会落得削除爵位、囚禁至死的下场?
【胤禩具备做皇帝的资格,甚至有可能比雍正更合适】
在康熙帝首次废黜太子之前,皇八子胤禩于康熙皇帝的考量中占据重要位置。彼时,朝堂诸臣对胤禩的赞誉程度,相较于对雍正的评价,明显更为突出。无论是就其出众的才学、卓越的理政能力,还是其在朝堂上下所构建的广泛人脉关系而言,胤禩皆被众人尊称为“贤王”,此赞誉得到了朝野内外的普遍认可。
胤禩在出身方面存在显著劣势。其母妃卫氏隶属内务府辛者库,身处贱籍之列,并且在其生前,所获最高位份仅为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雍正生母乌雅氏的地位则远高于卫氏。
康熙皇帝秉持对汉文化的尊崇态度,尤为重视嫡庶有别这一传统理念。基于此,他将元妃所出之子胤礽册立为太子。反观胤禩,从出身的维度考量,其处于显著的劣势地位。
虽禀赋或存初始之缺,然后天砥砺可资弥合。胤禩深谙自身所短,自心智初开,便以远超诸皇子之勤勉奋进,渐成敏而好学、礼贤下士之风范。
在康熙王朝的晚期阶段,胤禩的卓越才能已崭露头角。康熙帝对其能力给予高度赞誉,这种认可促使胤禩得以深度介入朝廷政务。尤为显著的是,每当康熙帝携太子外出期间,时常委派胤禩主持朝中各项事务,由此可见胤禩在当时朝廷政务中的重要地位。
雍正对胤禩的评价秉持客观之态,称:“胤禩聪慧练达,才略优渥,朕深知其具备处置重大事务之能。”此外,雍正并不隐晦,坦言胤禩在能力方面与己不相上下。
胤禩未能荣膺康熙皇位继承人之位,究其根本,在于其声望过隆。自首次废黜太子之后,朝堂上下与民间各方,诸多臣工皆力荐胤禩为太子人选。如此高涨的威望,反而成为其继承大统的阻碍因素。
这种众人齐心拥护的局面,令康熙帝内心充满深深的忌惮。彼时,胤禩或许尚未察觉,其极高的人望在无形之中,竟演变成了他角逐储位道路上的一大阻碍。康熙帝忧虑,倘若胤禩登上太子之位,极有可能对自身所掌控的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基于种种复杂局势,康熙帝无奈之下,以果断且专断的决策,毅然否定了胤禩的皇位继承资格。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康熙帝通过一系列举措,对胤禩加以限制与打压,使得胤禩最终不得不彻底放弃对储位的争夺。
在此详述看似偏离主题之内容,实则旨在阐明一个重要观点:胤禩并非缺乏胜任皇位之资质与才能,亦非无法履行皇帝职责。然而,关键在于康熙皇帝已然坚决决定,不使胤禩承继大统。
【胤禩如果继位政治气氛会更加平和】
在清朝宫廷政治格局中,胤禩于朝堂之上素有“贤王”之美誉。诚然,这一形象的塑造,或不乏通过拉拢、收买等手段加以营造的因素。然而,从本质而言,胤禩自身确具亲和宽厚之品性,行事之际亦尽显体贴入微之态,此乃其为人处世的固有特质。
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与皇十四子胤禵对胤禩忠心耿耿,究其根源,乃是对其品德风范予以认同。不仅如此,宗室王公亦乐于同胤禩往来。值得一提的是,康熙之兄裕亲王福全在弥留之际,特意告诫康熙,言及胤禩之才能与德行,相较彼时太子,胜出甚远。
若胤禩荣登大宝,堪称顺应舆情,朝野上下鲜见异议。在此情形之下,实无必要与同胞兄弟公然反目,以免背负刻薄寡恩之恶名。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推断,若胤禩登上皇位,极有可能对曾在储位之争中的对手胤禛及其支持者胤祥采取怀柔策略。其背后的缘由有着清晰的政治逻辑:胤禛彼时所拥有的政治资源以及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尚不足以对皇权构成实质性威胁;更为关键的是,胤禛具备与胤禩不相伯仲的能力素养,假以任用,完全能够成为新政权中不可或缺的肱股之臣。
十三爷素以秉持侠义之风闻名于世,其品德高洁,对君主秉持着矢志不渝的忠诚。基于历史发展逻辑及人物特质推断,倘若胤禩登基即位,十三爷极有可能获封较高品级爵位。虽未必能荣膺亲王之位,但获封郡王应无太大阻碍。
雍正帝在处理与兄弟关系时,采取颇为严酷之举措,究其根源,实因彼时其统治根基尚欠稳固,宗室王公及异姓贵族中对其拥护者数量有限。同时,雍正帝秉持的统治理念中,鲜少展现出宽厚仁爱之态,故而只能凭借至高无上的皇权作为有力工具,对兄弟势力予以强力压制。
【胤禩不会得罪天下的读书人】
在清朝皇子时期,胤禩不仅与宗室中的显贵勋胄交情深厚,同时与江南地区的士人阶层亦交往频繁,于士林之中颇负盛誉。彼时,诸多学界、文学界及书法界的知名人士皆与胤禩有所往来,例如何焯、方苞等人,均为廉亲王府的座上常客。
自康熙中期以降,胤禩常膺修书之任,曾充任武英殿撰修之职。通过承担此类事务,胤禩与诸多文人雅士广泛交往,于士林之中树立起了颇为正面的形象。
自远古以降,士人群体始终是国家之根基所在。于各朝各代,帝王最为忌惮者,亦为士人阶层。盖因帝王之施政举措、为政风格,或仁爱宽厚,或严苛暴戾,皆经由士人笔下之记载,传诸后世,为历史所铭记。
不难想见,若胤禩荣登大宝,必然会致力于维系自身在文人学士群体中所树立的崇高形象。因为,一旦其对兄弟施以严酷的打压举措,便极有可能致使此前展现出的谦冲自牧、礼贤下士之举,被解读为纯粹是为了角逐储位而刻意营造的假象。届时,其虚伪、狡黠的真实面目一旦被揭露,所面临的后果将极为严重。
历史不容虚拟。雍正于其在位的十三载岁月里,秉持勤勉奉公之态,果敢推行革新举措。彼时,自康熙晚年渐生的吏治腐败积弊丛生,而雍正凭借其坚定的理政决心与卓越的政治手腕,成功扭转此等颓势,为接踵而至的乾隆盛世构筑起稳固根基。相较之下,胤禩能否成为贤明君主这一议题,终究仅能存于无尽遐思的范畴之内,难以得出确凿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