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医保局明确发出通知:4 月 25 日起,全省 2649 家医疗机构 —— 包括公立医院、医保定点民营医院和驻鲁军队医院 —— 都将统一执行国家第十批集采药品的中选结果。这次涉及 62 种药品,覆盖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多个常见病、重病种,平均降价幅度超过 60%,总采购量达 5.6 亿剂量单位。所有中选药品的规格、生产企业和价格都已在省级招采平台公示,全程透明可查。

政策落地,首先看 “降了多少”。全国集采后,50 多个药品品种降价幅度超过 90%,堪称 “断崖式” 降价:
乳腺癌治疗用药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10ml:20mg),单价从 3800 元直降至 1200 元,降幅达 68.4%;高血压常用药阿普米司特片(30mg×28 片),从 56.8 元 / 盒降到 33.69 元 / 盒,便宜了 40.7%;抗肿瘤药艾地骨化醇软胶囊(0.75μg×7 粒)更是从 9.4 元 / 盒跌到 2.31 元,降幅高达 75.4%。除了价格,药品的覆盖范围也堪称 “全面开花”:
品种上,既有口服片剂、注射剂等常见剂型,也涵盖高价抗癌药(如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和临床短缺的急救药(如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机构上,2649 家医疗机构实现 “公立 + 民营 + 军队” 全覆盖,政策红利无差别惠及各类医疗机构;基层渗透上,青岛、泰安等地的村卫生室已率先实现集采药品全覆盖,偏远地区百姓也能在家门口买到便宜药。为了防止降价后断供,山东还织密了 “供应保障网”:主供企业需在 4 月 21 日前完成挂网和配送备案,同时明确两家备供企业作为 “候补选手”。一旦主供企业出现供应问题,备供企业将立即顶上,确保患者不断药、不换药。

国家层面的集采规则是 “打底”:2024 年 12 月开标时,493 家企业带着 778 个产品参与竞争,原研药首次全部落标,中选药品均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每个品种平均有 6 家企业中标,从源头避免 “独家供应” 的风险。
山东在此基础上 “加码”,推出三大配套政策:
报销倾斜:医保直接按中选价报销,价格高于中选价的药品,患者自付比例提高 10%,用报销杠杆引导医院优先使用集采药品;采购考核:明确医疗机构中选药品采购量不得低于非中选药品,未达标的医院会被通报,甚至限制医保额度,倒逼医院 “敢买敢用”;基层铺货:专门推动集采药品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民营医院和零售药店,青岛、泰安等地已实现村卫生室 “全覆盖”,让便宜药从大医院 “下沉” 到百姓身边。
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患者和医疗机构:
白血病患者王女士的经历最有说服力:原本一年 30 万元的药费,如今只需 1 万元,降幅达 96.7%,经济负担直接 “砍断”;山东省立医院数据显示,集采药品的使用让患者自费比例降低了 15 个百分点,医院也借此优化用药结构,把更多高性价比药品纳入临床首选。对医药企业和行业来说,这既是挑战更是转型契机:
哈药集团等企业通过 “复活赛” 机制(候补中标)获得市场份额,倒逼企业提升产能和供应链稳定性;集采促使药企从 “卖仿制药” 转向 “研创新药”:2023 年医药工业研发投入增长 23%,国家药监局批准 40 个创新药上市,其中 80% 在两年内纳入医保,未来会有更多新药通过集采惠及患者。专家也给出 “温馨提示”:北京中医药大学邓勇强调,基层铺货时要同步加强质量监管,不能 “只降价不管质”;中国政法大学廖藏宜建议,建立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平衡企业利润与市场供应。
政策不会止步于此,接下来还有两大方向:
扩围控费:不仅药品,未来罕见病用药、高值医用耗材也会纳入集采,继续用 “以量换价” 挤掉价格水分;同时推进 DRG/DIP 付费改革,与集采协同控制医疗总费用,让老百姓看病整体更便宜。应对挑战:针对低价药可能出现的供应波动,将建立动态监测和应急储备机制,提前防范 “降价后买不到” 的问题;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用药培训不足,会开展专项培训计划,确保患者正确用药、放心用药。
政策落地后,普通人该咋做?记住三个 “关键点”:
患者:去医院或药店时,留意 “集采药品专柜”,优先选择中选药品;如果遇到药品短缺,直接拨打 12393 医保热线反馈,监管部门会跟进解决。医疗机构:加强对医生的政策培训,解释好药品替换的原因和好处,同时优化采购流程,确保集采药品库存充足,让患者 “来了就能买到”。政策部门:加快探索 “集采 + 医保” 直接结算模式,让报销更便捷;建立价格预警机制,实时监控低价药供应情况,守住 “不断供” 的底线。
总结:国家第十批集采落地山东,本质是一场 “多方共赢” 的改革:患者买药更便宜,医院用药更科学,药企发展更聚焦创新。未来只要在供应保障、基层覆盖和政策协同上持续发力,这场 “降价为民” 的改革就能像滚雪球一样,把红利越滚越大,让更多人用上 “好药不贵” 的救命药、放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