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有一个很质朴的愿望,那就是希望孩子可以像早上八九点的太阳那样自信阳光,充满了朝气,有着从容应对一切的坚韧。
我发现,有一个方法可以帮我们实现这个愿望:每天跟孩子聊些“废话”,倾听他的心声。
讲道理会让孩子设防,但聊他本来想聊的事儿,会让他感受“被尊重”、“被认可”、“我有价值”,继而能帮他建立雄厚的心理资本,抵挡生活上的风风雨雨。
倾听,不是简单“听到”所说的内容,而是通过“听”说话者所表达的内容,“看”他们的手势和面部表情,与他们建立心灵上的联结,搞明白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从而激发说话者说出心中所想。
所以,当我们想要走过孩子的内心,就要拿出3种态度:
换位思考,体谅孩子的感受,理解他所说的话;
积极倾听,不要根据自己的好恶或对错来评判,而是试着了解孩子的想法,看看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应该主动提问。
那问题来了,怎么把“废话”聊出深度,让孩子感到暖暖的呢?
1.接受
比如孩子说,“小明打了我。”
这时你可能很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可是在孩子说话时打断他,甚至说一个负面的评论,那孩子就会闭口不谈了。
别说小朋友了,就连大人,若有人在谈话中打断自己讲话,也会感到非常失望。
你此时要做的是,按照孩子的节奏听完,接受他所说的一切,“是的,你被打了。”
当孩子看到你站在他这边,他就会真诚在揭露自己的内心。
除了孩子说的话之外,我们还能从他的目光、语气、面部表情等来读懂他们的情绪。但不管孩子是高兴、悲伤还是疲倦,都要去接纳他。
2.共情
要想孩子敞开心扉,最好的办法是,承认和理解他的感受,用同样的情绪频率来表达你的同理心。
放学回来,孩子说,“膝盖摔破皮了。”
尽管你有很多问题想要问,但千万要忍住,比起关心,承认他的感受更为重要,“那一定很疼吧?”
3.重复一遍
孩子的世界很小,一件很小的事,也会勾起他的兴趣,迫切地想与你分享。
只用一个“嗯”字来回应,会浇灭孩子的分享欲与探索欲,时间久了,孩子就什么都不跟你说了,日后遇到校园霸凌,大概率也会选择硬扛。
可当我们通过同频的语言回应他,让他相信“爸妈永远是我最信任的人”,就更容易得到孩子进一步的回应。
当孩子分享他的新发现,假如你不知怎么回答,复述孩子所说的话,肯定不会出错。
娃雀跃地和你分享,“我今天发现了一个错误!”
“哇!你发现了一个错误!”
4.总结
小朋友的沟通能力有限,尤其是男孩子,常常听不懂别人说什么。有时即使他很努力去说了,但还是无法把话说清楚。
比如,5岁的小林从幼儿园回来,委屈地说,“皓皓抢我的东西!”这时家长可以通过提问,一点一点地了解事情的始末。
①蹲下平视孩子,帮他标注情绪,“你看起来很生气,是因为皓皓拿了你的玩具吗?”
③具体提问,先锁定关键物体,“是什么玩具被拿走了?是你最喜欢的恐龙吗?”
接着试着还原场景,“当时你在玩,还是已经收起来了?”
③引导因果,鼓励孩子推测他人的意图,“皓皓有没有说为什么要拿?”……
通过结构化提问,让孩子提供更多细节,从模糊的“他抢我”逐步说出,“我在玩红色恐龙,皓皓突然抓走说轮到他了,我就告诉老师了。”
在孩子把碎片信息串联成完整叙事的过程中,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你对他的重视,还学会了怎样去梳理逻辑,提高沟通能力。
5.开放式提问
当孩子只能用“是”和“否”来回答,很容易把天聊死,而且也无法深入孩子的内心。开放式的提问,不但不会遇到“尬聊”的情况,还能帮娃整理思绪,让其有机会更深入地思考。
去幼儿园接娃,孩子一见到你就说,“今天和大家一起玩很开心。”
“哦?你们玩了什么游戏,那么好玩?”
旺孩子不需要什么高深学问,认真聆听他说那些“没用”的真心话,就能办到。
因为当我们蹲下来,用耳朵接住他的情绪、用眼睛读懂他的委屈、用提问帮他理清他的思绪的那一刻,就已经在他的心田里种下了一粒粒名为“希望”、“自信”、“幸福”、“坚韧”的种子,而这些心理资本,终将带他走向更光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