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瞒你说,每次辅导孩子的时候,都鸡飞狗跳。就像懂了很多人生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一样,尽管我掌握了一些学习技巧,也很想把这些好用的方法教给娃,可是他不听你的,你也束手无策。
渐渐地,我明白了,学习是教不出来的。
每个人都认为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事实上,老师在很努力地教这些小花朵,家长也在想方设法地去教。可无论怎么努力,只有少数孩子能够接受。因为老师所能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习,仅此而已。
儿女的成长也一样,父母所能做的,就是给他提供支持,不能做再多了,不然会适得其反。
是的,知识可以传授,可是“记忆知识”并不等同于“学习”,那些你强行灌输给他的知识,只是在他的脑子里溜达了一圈又跑出来了,只有学进脑子并内化成自己的智慧,学习才有意义。
也就是说,学习的意愿,要从孩子的心底流淌出来的,才有意义。
老师也许会尝试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管他们的教学方法多么有创意,也无法让一个不想学习的娃学习。
退一步说,娃儿想要学习,如果没有“容器”去接收,也是徒劳的。就好比你口渴了,想要喝水,假如你有水杯,你可以接一大瓶带在身上,差不多渴了就喝上一口,若没有杯子,你只能当场在直饮机上用手接一点来解渴。
那么这个容器是什么呢?是语言,还有多样化的经验。
大脑发育就像盖房子,头7年都在打地基,给娃创造各种各样的体验,就是在给他打造学习的容器。
一个经常帮妈妈卖菜、称菜的小朋友,学习质量单位和运算,老师一点就通。
一个有很多兄弟姐妹的孩子,爹妈若经常让他们分吃蛋糕与其他零食,那么他就能通过自己的经历,理解除法之类的问题,“哦,原来是这样啊。”
一个爱玩泥巴、捉迷藏的孩子,不知不觉中就练出了空间感,学习几何时,不但能轻松理出头绪,还能举一反三……
玩出来的语言能力更带劲。两个小孩抢玩具时嚷嚷“我先拿到的”、“你耍赖皮”,比背十遍礼貌用语记得更牢。野地里追蝴蝶时,学会的“忽高忽低”、“转着圈儿飞”,将来都是写作文的好材料。
身体也是学习容器的一部分。爬树练出的平衡感,能让娃坐着时挺直腰杆;玩水锻炼的手指灵活度,握笔写字自然,一点也不费劲。
然而,缺乏这些经历的人,只会记住老师说的话。可是记住,不等于理解。
见过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早一点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从娃三四岁就开始教他学知识了。我是一个比较佛系的人,幼小衔接都没让娃上,不过在他玩耍方面,我没有尽到力。
可是儿子上学后,我才发现,玩乐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
小朋友是通过身体动作和实际体验来构建认知的,剥夺他“玩耍”的能力,意味着剥夺他的学习能力。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日常生活中很小的事物,也会激发他的好奇心,成为他探索的对象。
当孩子对某个事物感兴趣,他就会不断地产生这样的念头法:真有意思(尝试了解)!→这是怎么回事呀(想进一步理解)?→试着做做看(想进一步思考)。
脑细胞对带有情绪的信息,会产生很强烈的反应,当孩子感觉“好玩”、“有意思”,大脑会不断地分泌多巴胺为他呐喊助威,让他铆足劲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知不觉中,深化了思维,促进了神经系统尤其是奖赏系统的发展。
“干劲”和“成就感”是学习的源动力,孩子玩得尽兴,总是把一件事玩透玩明白,专注力、学习力和思考力自然会在大脑里生根发芽。
所以,别急着把孩子按在课桌前,真正的学习力是玩出来的。那些看似无用的疯玩时光,其实在悄悄铸造孩子的“学习容器”。
当我们让孩子每天接触大自然,跟同龄人一起玩耍,和各种各样的大人互动,每天给他讲故事,让他去经历无数个“第一次”,自然而然学习意愿会越来越强烈。
写给焦虑的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