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罕见对俄方说不,中俄的“能源命脉”,要牢牢握在中国手里

艳艳看趣事 2025-04-17 14:45:05

中国驻俄大使罕见发声,当着俄罗斯政府官员与能源界人士的面,对俄方借道哈萨克斯坦向中国运输天然气的方案“说不”。这一表态对外释放了一个很明确的信号——中俄“能源命脉”的主导权,必须牢牢握在中国手里。

从2024年上半年开始,俄罗斯政府不断放出消息称,他们正在与中国、哈萨克斯坦进行沟通,准备利用俄哈境内的现有管道,构建一条直达中国的新天然气管道,管道的计划年输气量达到450亿立方米,其中350亿立方米最终将送到中国。

【中方拒绝了俄方把天然气管道绕道蒙古的提议】

为了能够打通这条能源运输线,普京在去年11月访哈期间,专门与托卡耶夫谈论了建设新管道与俄方借道哈萨克斯坦向第三国运输油气的问题。

由于俄方计划输送的天然气中,有100亿立方米是供给哈萨克斯坦北部,且允许天然气过境,可以为哈方带来一笔过境费收入,哈方便没有反对此事。

不久后,俄副总统纳瓦克对外表示,俄方已经正式启动管道项目的计算和可行性论证工作。现在的问题恰恰是出在了可行性上面。

【中国大使罕见公开对此事做出回应】

这里要说明的,据中国驻俄大使所说,中方看出了这条管道可行性不高,并私下向俄方说明了问题,但俄方此前似乎没有听进去。

在此情况下,中国驻俄大使此次只能公开阐明,通过哈萨克斯坦运输管道天然气不现实,因为那里只有一条已经超载的天然气管道。要想沿着这条现有路线输送俄罗斯的天然气,中国就得再修一条新的天然气管道。

中方这里说的超载天然气管道,指的其实是两条管道,一条是从土库曼斯坦出发,经哈萨克斯坦,从新疆入境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一条是从新疆出发直达我国东部地区的西气东输管道。

【俄哈此前提出的计划主要利用中国-中亚管道等哈境内现有管道】

先说中国-中亚管道。该项目中在建的D线不经过哈萨克斯坦,俄方希望利用的主要是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ABC三线,三条线的设计年输气量为550亿立方米,已经满负荷运作,没有富裕的运力空间,可以用来转运俄气。

理论上说,通过技术优化和科学管理,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管道天然气的年输气能力。但中哈也在深化能源领域的合作,如果未来中国开始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管道天然气,首选也是在中国-中亚管道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升级。

所以,在中国这边的中亚能源通道建设中,没有为俄方预留运输空间,如果俄方真想借道中亚向中国供应管道天然气,最好还是重新修建一条专用管道。

【在中国这边的中亚能源通道建设中,没有为俄方预留运输空间】

然后是西气东输管道。中国的人口布局与经济情况决定了,中国的主要天然气消费区在东部地区。从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口的管道天然气,与新疆等西部天然气产区出产的天然气都要通过西气东输管道东运。

随着中国-中亚管道输气量的增加,以及国内天然气产量的提升,西气东输项目中已基本建成的一、二、三线管道现在是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行。正在建设的四线主要是为中国-中亚管道D线建成后运入的天然气预留的。

假如俄罗斯的天然气也要从中亚入境,中国就必须在国内再建一条天然气管道。这又需要花费大笔的资金和数年的时间。中方现在强调距离太远,说的就是国内运输距离。

【西气东输管道建设投入较大】

在明知中国认为不可行的情况下,俄方仍尝试推动中俄哈管道,主要是因为“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磋商遭遇困难,中俄迟迟没能在价格等细节问题上达成一致,俄罗斯的天然气出口又在西方制裁与国际能源市场波动下举步维艰。

俄方现在只能病急乱投医,看看能不能在中亚方向打开突破口,并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对内的舆论宣传,确保俄罗斯民众对于国家经济的信心。

现在,中国外交官罕见地将问题摆到了台面上,应该是希望以此来让俄方打消不切实际的想法,推动俄方尽快将主要精力放回到解决“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分歧上面。

同样是在此次论坛期间,中国驻俄大使就对外表示,中俄在“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问题上已经达成一致,这条管道会落地的。

【中国仍旧愿意讨论“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

需要注意的是,“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似乎也出现了变化。中俄最初的计划是修建一条经过蒙古国的管道,但中方此次表示现在是有经过蒙古与不经过蒙古两条路线可选,中俄还没有正式确定路线。

而不走哈萨克斯坦也不走蒙古,中俄能够选择的,便只剩下在俄远东与中国东北再修建一条新的管道。这种安排的好处是中俄可以大量利用国内现有管道进行运输,中国境内的运输距离也相对较短,即便要重新搭建一部分管道,需要投入的资金也会比在建一条西气东输管道要少。

当然,中俄在天然气管道建设上出现分歧,不代表中俄能源合作出现大问题。中方此次的表态,更多的是体现了中国在能源问题上的审慎态度,同时揭示了跨境能源合作中复杂的现实制约。俄方急于突破西方制裁下的能源困局,中方更关注成本控制与供应链安全之间的平衡——这种微妙的张力恰恰反映出大国能源外交中利益与风险并存的本质。

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不仅需要共享红利,更需在博弈中锻造出可持续的互信框架。这条尚未落定的天然气管道,或许正是中俄在能源领域实现突破性创新,巩固能源合作压舱石地位的一次机会。

0 阅读:55

艳艳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