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中国近代历史中,总有些片段被时光掩埋,却在不经意间折射出时代的悲歌。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十几万中国劳工被虚假的承诺诱骗至法国挖煤,这段经历便是如此。

他们背井离乡,满心期待能改变命运,却未料到等待他们的不仅是暗无天日的矿井,还有一场世界大战带来的意想不到转折——几十万法国女性的出现。
这一切,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国力的衰微,也源于西方列强的贪婪与压迫。
这篇文章将带你走进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看看劳工们如何在苦难中挣扎,又如何在命运的捉弄下找到新的生机。
风雨飘摇的年代19世纪末的中国,像是被狂风撕裂的破帆,摇摇欲坠。
清朝末年,闭关锁国的政策让国家与世界的脚步脱节,鸦片战争的炮火在1840年炸开了国门,从此列强如豺狼般接连扑来。

八国联军侵华、丧权辱国的条约接踵而至,中国沦为任人宰割的猎物。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可北洋政府上台后,军阀混战让这片土地依旧不得安宁。
1913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了北洋政权,但这不过是换了个名字的傀儡,面对西方列强时,依然卑躬屈膝。
那时的法国,正值工业革命的高峰,国内劳动力却捉襟见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点燃欧洲,法国作为协约国主力,更是急需人力。北洋政府抓住了这个“机会”,与法国暗中勾结,决定用中国劳工填补空缺。

他们打出的旗号是“高薪低劳、福利优厚”,可这背后隐藏的,却是赤裸裸的欺骗与出卖。
劳工们大多来自山东、河北这些北方省份,也有湖北、江苏、湖南等地的人,甚至还有上海和香港的影子。
他们多是年轻力壮的男子,最大的不过40岁,最小的才刚成年,文化水平不高,对外面的世界一知半解。面对这样的宣传,谁能不心动?可这心动,注定要用血泪来偿还。
一个国家若连自己的子民都护不住,又怎能不让人唏嘘?这些劳工的命运,就这样被时代的洪流推向了未知的深渊。

1916年至1918年,十几万中国劳工坐上了简陋的铁皮火车,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跨越千山万水奔赴法国。
那时的交通远不如今日便利,旅途颠簸漫长,许多人甚至没见过火车,更别提想象法国的模样。
他们被告知,那里是“理想之地”,可当靴子踏上异国的土地,迎接他们的却是无尽的黑暗。
法国北部的煤矿成了他们的归宿。矿井里空气浑浊,尘土飞扬,每天12小时以上的劳作压得人喘不过气。
工资微薄,远不及当初承诺的“高薪”,生活条件更是糟得让人绝望——简陋的窝棚、粗糙的饭食,连保暖的衣物都成了奢望。
不通像一道无形的墙,把他们困在孤独里,想求助都找不到门路。文化差异更让他们寸步难行,连最基本的交流都成了难题。
残酷的是,他们没有退路。在国内,或许还能逃回家乡,可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异乡,连买张回程票的钱都没有。思念家乡的亲人,成了心底最深的痛。

若是身处那样的绝境,人还能靠什么支撑下去?命运偏偏不放过他们,一个更大的转折正在悄然逼近,足以让这一切变得更加戏剧性。
战火中的转机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深陷战局,士兵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国内的劳动力缺口愈发明显。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阵营,但国内军阀混战无暇顾及战场,便推出了“以工代兵”的策略。于是,那些原本只在矿井里挥汗的中国劳工,被推到了更危险的地方。
他们被派往西线战场,挖战壕、修工事、搬运物资,甚至冒着炮火抢救伤员。战场上的活儿比挖煤还要苦,还要险,死亡的阴影无处不在。
据统计,至少9000名劳工在这场战争中丧生或失踪,他们的血汗洒在异国的土地上,却鲜有人知晓。
1918年战争结束时,法国付出了惨痛代价,150多万士兵阵亡,平民伤亡也不计其数。年轻男性的锐减,让法国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几十万女性成了单身女。
然而就在这时,法国政府发现,国内还有十几万中国劳工。他们灵机一动,出台了一项政策:允许法国女性与中国劳工结婚。这看似荒诞的决定,却成了许多劳工命运的分水岭。

那些法国女子,肤白貌美,性格浪漫,与中国劳工的勤劳稳重形成了奇妙的互补。
不少人抵不住这样的际遇,彼此看对了眼,便携手步入婚姻。从此,他们在异国扎根,生儿育女,过上了意想不到的生活。
这算不算苦尽甘来?或许是,或许也不是。毕竟,留在法国的劳工只是少数,更多的人在战后被遣返回国,甚至到1922年才得以离开。
而那些阵亡者的名字,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法国巴黎唐人街的一座纪念碑,成了他们仅有的印记。你觉得,这样的结局是命运的恩赐,还是另一种无言的悲哀?
国之不强,民必受辱。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百年前的模样,我们有能力守护每一份尊严与希望。唯有自强不息,才能让悲剧不再重演。你们觉得,这段历史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参考资料
北京日报 一战华工——欧洲战场上的中国劳工军团

多年前的狗屎文
那时欧洲国家战死几千万男性,战后需要人口,人口等于潜力,强国的基石,这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