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7号,94岁的刘伯承老先生在北京离开了我们。到了10月16号,为了缅怀他,人民大会堂专门举办了一场追悼会,这个会是由邓小平来主持的。
对于这样的安排,大多数人都觉得挺合适,毕竟邓小平在当时可是中央里最受尊敬的老一辈人物。其实,让邓小平来主持追悼会,这是刘伯承在世时的一个大愿望。
说起这事儿,得追溯到建国以后,刘邓经历的那段最不容易的日子。
1958年军委会议扩大之后,刘伯承虽然名义上成了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的组长,但实际上没啥实权,可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国家的发展。特别是那段动荡的日子,看着以前一起打仗的老兄弟们一个个遭了难,刘伯承心里头那个急啊,跟火烧似的。
邓小平被贬到江西之后,刘伯承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整天待在家里不出门,唯一还走动走动的老朋友就是陈毅了。可到了1972年年初,陈毅一走,刘伯承因为眼睛看不见,心情更是跌到了谷底,整天闷闷不乐。
后来,刘伯承心里头想的最多的就是他的老朋友邓小平。说实话,以前大家都说“刘邓之间紧密得连顿号都插不进去”,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就算刘伯承后来脑子不那么清楚了,他也还是忘不了“刘邓是一家”的那些日子。
1973年以后,刘伯承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他重病缠身,只能躺在床上。这时候,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老朋友邓小平的安全。他心里一直盼着,能在走之前,再跟老伙计见上一面,聊聊天。
1976年,那段混乱的日子终于过去,中国的政治舞台也开始慢慢恢复活力。后来有一天,华国锋特意跑到刘伯承家里去看望他。刘伯承对于华国锋之前那些扭转局势的举动,那是相当认可。但话说回来,刘伯承心里最惦记的还是他的老朋友邓小平的将来。
聊起过去的事情,刘伯承心里五味杂陈,并且说出了自己唯一的一个心愿。
我离世后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邓小平能来为我主持告别仪式。要是他不能来,那我也没必要被葬在八宝山了,干脆就让我儿子把我的遗体随便找个山野之地安放算了。
事实证明,刘伯承当初做的那个决定真是对极了。到了1977年7月,邓小平重新当上了党政军的领导,一下子就把混乱的局面给收拾好了,也给中国未来的发展指了条明路。这个被人们叫做“永远不倒的东方小个子”,他是从战火里历练出来的,后来又带着新中国继续创造了好多奇迹。
真可惜啊,刘伯承现在已经是年老体弱了,这对过去在革命工作中配合默契的绝佳拍档,再也没法像以前那样痛痛快快地一起奋斗了。这成了他们一辈子都放不下的遗憾。
刘伯承离世那会儿,就出现了文章开头说的那个场面。在追悼会那天,邓小平领着全家早早就到了,他的夫人卓琳一见到刘伯承的夫人汪荣华,两个人就忍不住抱头痛哭起来。
邓小平先是对着刘伯承的遗像连鞠了三个躬,然后他就一直站在那儿,盯着老友的照片看。周围的一切都好像停了下来,他就那么一直望着、想着,眼泪默默地流下来,把衣服都给弄湿了。
那天,追思会上聚集了三千多人,京城里能来的领导、军队的大官们几乎都来了,给老元帅送别。主持会议的邓小平,表面上看挺镇定,其实心里头一直在翻腾,久久不能平复。
10月21号那天,刘伯承的孩子们遵从他的遗志,把他的骨灰撒在了太行山、淮海这些他战斗过的地方。另一边,心情还没平复的邓小平,动手写了篇《悼伯承》的文章,主要是为了回顾、想念和称赞这位老朋友的一辈子。
就像邓小平的女儿所讲的那样:“我爸一辈子大多时候都挺严肃,不怎么爱笑,他特别刚强,心里的事儿很少往外说。但他在悼念刘帅那篇文章里,展现出的那种深沉的悲伤,真的很少见,这足以说明我爸和刘帅之间有着很真的战友感情!”
其实,邓小平给刘伯承最后做的,哪里只是写一篇悼念文章那么简单呢?
1958年,在军委的一次大型会议上,刘伯承因为在“反对死搬硬套”的运动里被不当地指责了一番。还好有邓小平帮忙说话,刘伯承这才保住了他在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位置。
邓小平自己也经历过不少误解和非议,所以他特别能理解这种误解对刘伯承来说有多痛苦。
1987年11月25号,咱们军队的总政治部和中央军委的纪委一块发了通知,说的是1958年那会儿反教条主义的事儿。在给刘伯承老同志的悼念词里头,党中央已经明确说了,那事儿不对,全给否定了!
1992年的时候,《刘伯承传记》出版了,书名是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到了这一步,他算是完成了对这位战友深厚情谊的最终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