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关于佛教的宇宙观,有“三界二十八天”之说,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和无色界四天。
而在道教的宇宙观中,对天界的划分则有多种说法,如三天、六天、九天、三十二天等;不过,最主流、最完整的体系,还是“三十六天”。
这“三十六天”,为道教神仙所居之所,从下至上依次是:
欲界六天:所居的神仙有凡间的形体,有欲望,是通过阴阳交合而胎生的。
色界十八天:所居的神仙也有凡间的形体,但没有欲望,阴阳不交,化育而成。
无色界四天:所居的神仙没有凡间的形体,也没有欲望,但仍然有形,只是一般看不见,只有真人才能看见。
以上三界的神仙,可以长寿,但不能不死,是道行较低的神仙。
四梵天:又称四种民天,所居的神仙长生不死,乃真正道行高深之神仙。
三清天:为道教最高尊神道德天尊、灵宝天尊、元始天尊所居之所。
大罗天:乃最高天界。大罗,意为超脱一切时空,永恒逍遥。
三清天和大罗天的神仙,不生不灭,无劫运之数,乃真炁化生万物之根本。
一般认为,道教三十六天是东晋南朝以来,道教人士在吸收佛教元素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造而完成的。
具体来说,三十六天中的前三十二天(三界二十八天和四梵天),均源于佛教;道教人士又在其上增加四天(三清天和大罗天),以彰显高于佛教的姿态——由此合为三十六天。
这个天界结构早在唐代就已成型。著名高道潘师正在回答唐高宗的提问时说:“三界二十八天,其次四天,次三境,最上大罗,合三十六天。”
后世道教基本继承了这一体系。
不过,在唐代以前和以后,关于“三十六天”的结构,道经中还有多种说法。来看其中几种比较典型的:
1.《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三天最上号曰大罗,是道境极地,妙炁本一,唯此大罗生玄、元、始三炁,化为三清天也。
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炁所成;二曰禹余天上清境,元炁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炁所成。
从此三炁,各生三炁,合为九炁,以成九天……九天各生三天,三九二十七天,就本九天,合三十六天。”
也就是说,大罗天生玄、元、始三炁而化为三清天,三清之炁又各生三炁,合成九炁而有九天,九天的每一天又各生三天,得二十七天,加上原来的九天,共三十六天。
这种结构非常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生三”的观念。不过,这里的三十六天是指九天和由其生出的二十七天,并不包括源生九天的三清天和大罗天,所以与后世流行的三十六天结构还是有区别的。
2.上清派经典《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中,提出了“九玄三十六天”的结构,将天界分为九玄,每玄各四天,合计三十六天。
其划分的主要依据为修仙过程中,九年飞行之后,可升入的境界。
3.《龙蹻经》卷一:“言上圣传道者,至道玉帝于龙汉劫时,应为天宝大洞圣君,上生玉清十二圣天,当传圣道……赤明劫时,应为洞玄灵宝真君,次生上清十二真天,传于真道……上皇劫时,应为神宝洞神仙君,次生太清十二仙天,传于仙道……”
这种结构是将三清天的每层天界又细化为:玉清十二天、上清十二天、太清十二天,合计三十六天。
可见,道教早期各派对“三十六天”的划分,并不尽相同。
其构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杂糅了中国传统文化、道教和佛教的各种思想,最终形成了以“大罗天+三清天+四梵天+无色界四天+色界十八天+欲界六天”的主流结构。
-完-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蔡徐坤[得瑟][得瑟]
牛牛,参是牛
谁能科普一下算卦的基本操作流程。
怎么来的,无穷无尽的知识,无穷无尽的说,,可大可小,可小可大,日复日年复年,就这么来了,,翻天覆地的本事,所作所为,还是翻天覆地的所作所为
那样知识是死的,宇宙万物,就在自己所作所为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