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近日传出一则震动国际的消息——特朗普政府悄然调整了美军海外作战规则。五角大楼最新文件显示,美军指挥官在常规战场外开展空袭和特种作战的审批流程大幅简化,此举被视为对拜登时期"精准打击"原则的全面颠覆。
三年前,拜登政府为减少平民伤亡,曾设置多层审核机制。无人机打击需经过白宫、国防部与情报部门的三重核验,非战区行动更要取得总统特别授权。如今这些限制被特朗普团队以"阻碍反恐效率"为由悉数废止,驻外美军指挥官获得前所未有的临机决断权。
"这是近二十年来最激进的军事政策转向。"兰德研究所反恐专家格雷森向笔者透露,新规允许美军在未与东道国协商情况下,对全球136个国家的可疑目标实施突袭。五角大楼内部简报显示,过去需要72小时审核的行动,现在最快20分钟即可启动。
中东地区已感受到政策变化的冲击。叙利亚人权观察组织证实,美军上周在伊德利卜省发动两次未通报的空袭,造成包括3名儿童在内的11名平民死亡。当地村民手机拍摄的画面显示,被摧毁的建筑废墟中散落着书包和玩具,这与美军声明的"精确打击恐怖分子据点"形成刺眼对比。
北约盟国对此表现出微妙态度。德国国防部长在闭门会议中警告,单边行动可能破坏反恐联盟的互信基础。法国外交部则呼吁美国尊重国际法框架,暗指新规可能违反《日内瓦公约》有关战时保护平民的条款。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调整恰逢美国大选关键期。前国务卿希拉里在社交媒体发文,指责特朗普将反恐行动"武器化"为竞选筹码。而佛罗里达州军事承包商股价应声上涨12%,分析人士指出,简化作战程序往往伴随军火消耗量激增。
联合国裁军事务高级代表公开表达忧虑:"当军事机器的齿轮失去制动装置,谁来为失控的后果负责?"这种担忧不无依据,五角大楼去年报告的"误击事件"中,有68%发生在审批加速的测试阶段。
站在喀布尔街头,阿富汗学者纳吉布拉道出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焦虑:"我们理解反恐的必要性,但历史证明,每一枚偏离目标的导弹,都在为极端主义输送新兵。"他的身后,残破的医院外墙还留着未清理的弹痕——那是三年前误炸事件的沉默证词。
随着美国中期选举临近,这场军事规则变革正在演变为政治博弈的新战场。当"反恐效率"与"人道底线"被放在天平两端,国际社会都在等待下一个砝码落下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