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政府宣布以芬太尼等问题为由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0%关税。由于近期DeepSeed火爆,因此我向Deep老师请教了一下美国对中国加征10%关税后,中国有哪些反制手段?同时,为了了解DeepSeed与ChatGPT之间的优劣对比,同样问题我也请教了Chat老师。
以下首先是ChatGPT的回答:

当美国对中国加征10%关税时,中国可以采取多种反制手段,以减轻关税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保护本国经济利益。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反制策略:
1. 加征关税作为反制反制关税:中国可以对美国的部分商品加征关税,尤其是针对美国出口到中国的重要产品,如农产品(大豆、猪肉、玉米等)、汽车、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这种方式是中国过去在贸易战中曾经采用过的策略。通过加征关税,中国可以对美国的出口商施加经济压力,迫使美国政府重新考虑其政策。多层次反制:中国可以通过针对美国不同领域的产品进行分阶段加征关税,以减缓美国经济的压力,并施加谈判压力。2. 限制或禁止某些美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限制美国企业的市场准入:中国可以对美国企业在中国的经营活动进行限制,例如增加审查、推迟审批、增加税务和合规要求等。对美国科技公司施压:例如,限制美国科技公司(如苹果、谷歌、微软、特斯拉等)在中国的业务,或限制其在中国市场的产品销售。限制资本流动:中国可以对美国公司在中国的资本流动进行限制,增加他们的运营成本,打压其市场表现。3. 加强国内市场的需求和消费刺激内需:中国可以通过政策调节来促进国内消费增长,减少对出口的依赖。例如,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推动农村消费、扩大城市消费等方式,促进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如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的投资,推动国内经济增长,并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通过贷款、补贴、减税等政策,帮助国内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抵消外部压力。4. 寻找新的贸易伙伴和市场扩大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中国可以加速推动与其他经济体的自由贸易协定,尤其是与欧盟、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等经济体的合作,减轻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例如,加速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扩大与亚太地区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加强“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增强与亚洲、非洲、欧洲等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跨国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中国商品和服务的海外市场。5. 货币政策调整汇率调节:中国可以适度调整人民币汇率,使人民币贬值,从而增强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缓解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虽然这种策略可能面临外界的反弹,但在适当时机和控制下,人民币汇率调节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反制措施。货币宽松:中国可以通过降息、降准等货币宽松政策,刺激国内需求和投资,提升经济活力,抵消贸易关税带来的影响。6. 加强国内产业链和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中国可以加速产业链的自主创新和升级,减少对外部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依赖,尤其是在半导体、人工智能、5G、量子计算等高科技领域,增强自给自足的能力。支持科技创新和研发:中国可以通过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技术突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例如,在5G、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促进国产化替代和技术进步,减少对美国技术的依赖。鼓励创新型企业发展:通过税收减免、政策支持等手段,促进国内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7. 外交和国际舆论战通过外交渠道施压:中国可以通过外交途径向美国和其他国家表达关切,争取更多国际支持,推动多边谈判解决贸易争端。利用国际组织和机构:中国可以通过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组织进行申诉,要求美国停止不公平的贸易措施,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中国可以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加强贸易和投资合作,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为自己争取更多外交支持和市场份额。8. 加强国内消费市场的自给自足减少对美国产品的依赖:中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国内市场的自给自足,例如加强对关键产品和技术的国产化替代,减少对美国的依赖。特别是在重要领域如高端芯片、半导体和先进制造设备等,推动国内替代品的研发和生产。强化消费品市场:加强国内消费市场的自主增长,尤其是消费升级和中产阶级的崛起,提升中国本土品牌和产品的竞争力。9. 调整全球供应链布局多元化生产基地:中国可以推动国内企业调整全球生产布局,逐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例如,将生产基地和供应链拓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和非洲,以避免过度依赖美国市场。提升全球供应链的自主性:通过自主研发、增加制造能力和完善供应链管理,增强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提升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性。10. 加强国内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支持企业走出去:通过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鼓励中国企业向海外拓展,尤其是在美国关税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如高科技、制造业等。开辟新市场:加大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和贸易,尤其是拉美、非洲和亚洲的市场,通过多元化的市场布局降低单一市场的风险。总结美国对中国加征10%关税后,中国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反制,包括加征关税、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国内市场需求、寻找新贸易伙伴、灵活调节货币政策等。同时,中国还应加快科技创新、自主研发,推动产业升级,并通过外交手段争取国际支持。长期来看,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创新和产业链自主可控,中国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经济压力,保持经济的健康增长。
以下是DeepSeed的回答:

当美国对中国加征10%关税后,中国可以采取多种反制手段,涵盖贸易、经济、法律、技术和外交等多个领域。这些手段旨在平衡短期经济压力与长期战略目标,同时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以下是具体的反制手段及其潜在影响分析:
一、贸易领域直接反制对等或加码关税报复目标选择:针对美国政治敏感行业,如农业(大豆、玉米、猪肉)、能源(液化天然气)、汽车(特斯拉、福特)、飞机(波音)等,精准打击共和党票仓州(如艾奥瓦州、得克萨斯州)。案例参考:2018年中美贸易战中,中国对美大豆加征25%关税,导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从2017年的128亿美元骤降至2018年的31亿美元,迫使美农业团体向政府施压。风险:可能引发关税螺旋升级,需评估国内产业承受能力(如依赖美国大豆的榨油企业)。非关税壁垒限制美企在华利益技术性壁垒:加强对美国商品的检验检疫(如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数据安全审查(如苹果、特斯拉数据存储合规性)、环保标准认证(如化工产品)。行政拖延:延长美国商品清关时间,增加美企在华运营成本。例如,2020年澳大利亚因对华政策遭反制时,其煤炭、葡萄酒等商品在华港口滞留数月。二、法律与多边机制反击WTO诉讼与规则博弈起诉美国违反WTO最惠国待遇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第1条、第2条,要求成立争端解决小组。尽管WTO上诉机构因美国阻挠停摆,但诉讼可争取国际舆论支持。案例:2018年中国就美国钢铝关税向WTO提起诉讼,2022年WTO裁定美国违规,但美国拒绝执行裁决。构建区域贸易联盟对冲风险加速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落地,深化与东盟、日韩的产业链整合。2023年RCEP成员国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7%,可分散对美依赖。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以更高标准开放倒逼国内改革,削弱美国亚太经济主导权。三、经济与金融工具运用汇率政策调节出口竞争力允许人民币适度贬值(如突破7.3兑1美元),对冲关税导致的出口价格上涨压力。2023年人民币贬值约6%,部分抵消美国关税影响。风险:需防范资本外流和输入性通胀,配合外汇管制措施稳定金融市场。定向补贴与产业扶持对受冲击严重的机电(HS编码84-85章)、纺织服装(HS编码61-63章)行业提供出口退税(如提高退税率至13%)、低息贷款及物流补贴。扩大跨境电商综试区(2023年增至165个),通过Temu、Shein等平台拓展海外零售市场,规避传统贸易渠道限制。四、技术与资源反制关键原材料出口管制限制稀土(镧、铈、钕)、半导体材料(镓、锗)对美出口。中国控制全球60%的稀土加工产能和80%的镓供应,此举可直接打击美国军工(F-35战机)、芯片(英特尔、高通)产业链。案例:2023年8月中国对镓、锗实施出口管制,导致全球镓价一周内上涨27%。技术标准与专利反制推动自主技术标准国际化(如5G的RCEP区域互认),限制美国企业参与中国技术市场。例如,要求特斯拉遵守中国数据本地化规定,否则限制其自动驾驶功能。五、外交与国际联盟构建分化美欧经贸合作扩大中欧绿色合作(如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碳中和项目),利用美欧在《通胀削减法案》(IRA)补贴问题上的矛盾。2023年中国对欧盟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112%,削弱美国对欧影响力。强化“全球南方”合作通过金砖扩容(沙特、阿联酋等加入)、中非自贸区谈判,扩大发展中国家支持基础。2023年中国对非洲出口增长14%,可替代部分对美市场损失。六、风险与应对边界避免全面脱钩:反制需保持克制,防止美国联合盟友升级至科技封锁(如扩大对华AI芯片禁令)或金融制裁(SWIFT系统排除中资银行)。国内产业缓冲:对受反制措施影响的进口依赖行业(如大豆加工、芯片制造)提供临时储备投放或替代采购方案。舆论叙事争夺:通过国际媒体(CGTN)宣传“美国单边主义破坏全球化”,塑造中国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形象。总结:精准打击+系统韧性中国的反制手段需遵循“不对称博弈”逻辑:
短期以关税反制、资源管制施压美国痛点;中期借机推动内需市场和技术自主,降低脆弱性;长期通过区域合作与规则重塑重构全球经贸格局。核心目标不仅是应对关税冲击,更是将危机转化为提升产业链控制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战略机遇。我们把DeepSeedt和ChatGPT两者的回答进行对比,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首先从结构上,ChatGPT的回答分为10个方向:关税反制、限制美企、刺激内需、寻找新市场、货币政策、加强创新、外交手段、自给自足、调整国际产业链、企业国际化等。而DeepSeed分为6个方向:贸易反制、法律反制、经济金融工具、技术资源反制、外交应对、风险应对。两者对比,ChatGPT的思路比较笼统、思路有点混乱,而DeepSeed的思路清晰,逻辑很清楚。
就具体内容看,ChatGPT的回复内容大多比较宏观,官话居多,而DeepSeed的回答就比较具体,而且有具体案例,很有启发。
整体看来,ChatGPT回答看似有条理,实际都是官话套话,而DeepSeed的回答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有实战意义。此外,DeepSeed的回答还有几个亮点,一是提出了“精准打击+系统韧性”、“不对称博弈”逻辑,这很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也很有针对性。二是提到了“反制需保持克制”,也很有参考价值,是一个思维缜密的好参谋。
二者对比,ChatGPT的回答只能算平庸,最多给60分(百分制),只能作为一般性的参考;而DeepSeed的回答有很多亮点,我给85分(百分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会为维持高科技优势,拒绝和中国合作使用中国产的高科产品,以为可阻挠中国的发展,其实这样刚好禁锢了西发国家的发展而停止不前,因为没有竞争就不会有发展,而中国很可能通过自己的实力创新高速发展,带领世界各发展中国家向前发展,现在也正是东升西降的一段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