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开国中将,68年无奈自尽,毛主席批示八个字,儿子后也成中将

周小瑜 2025-04-27 17:01:05

1968年4月份,刘培善当时是福州军区第三党委书记,他跑到北京去学习。可没想到的是,“造反派”瞅准了这个空子,对他进行了严重的打压和欺负。刘培善本来就累得不行,心里也憋屈,结果悲愤过度,走上了绝路。

但是,那个人都已经离世了,那些“造反的人”还不肯罢休,居然给他安上一个“因害怕罪行而自杀”的名头。这事儿报到中央,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大吃一惊,主席在报告上写了八个字批示,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刘培善1912年在湖南茶陵呱呱坠地,15岁那年,他就投身到了当地的农民运动中,到了19岁,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红军队伍。在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前,他很少在正规部队里呆着,大部分时间都是跟着地方部队和游击武装东奔西跑,打鬼子。

尽管他起初文化水平不算高,但他思想觉悟强,脑子灵光又肯下功夫学习,没多久就成为了部队里出色的政治思想工作者。

解放战争快结束时,刘培善当上了三野第十兵团的政治部头头。新中国成立后,刘培善一直待在福建,在收拾闽西那帮土匪时,他毫不畏惧,直接冲到了最前头,确保了福建的平安。

1955年,刘培善将军得到了中将的军衔。到了1958年,金门炮战打响,他成了前线的重要指挥官,战功卓著,赢得了中央的高度信赖。但好景不长,1966年那场大规模运动的风暴刮来,他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转折。

有些人妄图掌控福州军区的大权,但刘培善坚决不答应,这让他们对他恨之入骨。刘培善在红军时期经常打游击战,有那么一阵子,他还和上面断了联系。那些想搞乱的人就揪着这点不放,造谣说他跟国民党有勾结,给他施加了不小的压力。

1967年1月份,刘培善接到任务,得赶去江西帮忙“支持左派”,这就让他得离开挺熟的福建了。那时候的江西情况挺糟,不光是行政部门,就连军事单位也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乱得很。

刘培善上任一看,觉得这样继续下去可不行,会搞得社会秩序乱糟糟的。所以,他就开始挺江西军区的工作,没想到这一来,“造反派”那边就不乐意了。

同年7月份,有个上万人的大会,原本在台上主持会议的刘培善,突然间被一帮“造反派”的人冲上台去,直接给绑走了,这事儿简直是无法无天,乱得离谱。

“那一帮人”后来硬拉着刘培善,打算上北京去“讨说法”。路上,他们时不时就对刘培善指责一番,给他扣上了好多莫须有的罪名,搞得刘培善心里头特别难受。

他其实压根不想去,但一路上都被人盯得死死的,就连睡觉和上厕所,都有人跟着。没办法,刘培善只好故意装得很虚弱,说自己肚子疼得厉害,这样才侥幸得到了去看医生的机会。

和刘医生聊天那会儿,刘培善瞅准小将们没留神,飞快写了张求援的小纸条,悄悄递给医生,请他帮忙带到南京军区。亏了南京军区的出手相助,刘培善这才摆脱束缚,重获了自由身。

这事过后,刘培善身心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那些“造反派”对他的怨恨也更深了。

1968年4月份,刘培善收到了去北京参加理论研讨会的邀请。可他万万没想到,刚到北京没多久,“造反派”的人就开始变本加厉地整他,又是动手打人,又是开批斗会,侮辱的手段也越来越过分,刘培善实在是扛不住了。

上一次是南京军区伸出援手,那这回谁又能来帮忙呢?感觉走投无路的刘培善,在5月8日晚上选择了自我了断,这事儿真是让人心里难受。

左英听到这个噩耗时,哭得撕心裂肺,实在想不通,一个活生生的人,怎么突然间就没了。但“造反派”并未就此罢休,仍旧给刘培善安上“畏罪自杀”的罪名。这份报告送到中央后,毛主席气得不行,直接批示:不给活路,硬逼死人。

这完全就是对“畏罪”说法的驳斥。后来,主席为了刘培善家人的安全,亲自见了左英和孩子们。周总理也叮嘱有关部门,要好好处理后续事宜。到了5月18日,周总理代表中央,正式认定刘培善为革命烈士。

两位头头都想方设法要给刘培善恢复名誉,可遗憾的是,这么一位思想坚定、本事高强的政工干部,就这么走了。大好时光,就这么没了,真是可惜啊......

刘培善这人,性格特好,对周围人影响挺大,他的秘书宋清渭就是深受其影响的一个。宋清渭一直把刘培善的话记在心里,哪怕后来他做到了济南军区政委的位置,还戴上了上将军衔,也没忘。

聊起刘培善,宋清渭满脸敬意地讲:那时候的他要求特别高,不过话说回来,要不是他当年那些严厉的批评,我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虽说徒弟最后往往能超过师傅,但说到底,还是得先有师傅的教导才行啊。

再说刘培善,他的两个儿子受他影响也不小,都挺有出息。大儿子刘晓榕,以前当过总后副政委,后来2008年升为了中将。小儿子刘胜呢,做过总装备部副部长,2011年也晋升成了中将。

刘培善能培养出这么出色的后代,真是有他的风范!一家子出了三位中将,这可真是段佳话!

0 阅读: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