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网友发现,孙俪在最近的热播剧《蛮好的人生》中,哪怕被丈夫背叛,被同事算计,她都没有流过泪,唯独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就彻底破防了。
她明明那么重视儿子的学习,让他上的是一年十几万学费的国际学校。私下里又给他报了上千块一节的私教课。结果,儿子依旧考试不及格,还在写作业的时候偷玩手机。
所以,妈妈的情绪就十分崩溃。结果,儿子还摆出了一副无辜的样子,
最后妈妈就破罐子破摔狠心的对儿子说:“我不骂你了,你不配。”
出了门妈妈就崩溃的,一边给儿子做饭一边哭。但是等她消了气,还是得理智的面对现实。
说来奇怪,很多人都逃不出这个怪圈,不写作业时母慈子孝,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很多家长甚至被气到住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成人视角的认知偏差
父母往往以自己熟练掌握的知识体系去衡量孩子的学习进度。
比如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对成人是显而易见的,但对孩子可能是全新的逻辑挑战。
二、成果焦虑
部分父母会将作业表现直接关联孩子的未来成就。
比如:这样简单的题都不会,将来怎么办?
比如:才上小学成绩就这样差,将来怎么上好初中,上不了好初中,就考不上好高中,考不上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学,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这辈子就完了。
这样的压力会转化为情绪的爆发。
三、父母未解决的心理创伤
某些父母在童年有过类似被严厉教育的经历,这种情绪记忆会在相似场景中被激活。
四、父母的语言表达不够丰富
很多父母夸奖孩子只会用,你真聪明,写的真好,你真棒。
而不会具体的指出:
作文:这个拟人句用得太妙了,一下把小花写活了!
画画:树叶的颜色涂得层次分明,像真的一样。
讲故事:模仿小熊的声音又憨又可爱,我都笑出声了!
搭积木:用三角形搭屋顶,这个设计真有想法!
批评和指正孩子也只会用概括性指令:认真点,别那么粗心!
孩子需要具体步骤拆解:先读题,然后圈出关键词。
五、负面反馈循环
当孩子因紧张而反应迟钝时,父母的批评会进一步抑制其思考能力,形成"越吼越不会"的恶性循环。
樊登老师讲了他儿子的一个故事:
儿子上一年级的时候,某次考试后半页的试卷没做,就是翻面那页没做,结果考了70分,儿子说没想到还有背面。
樊登笑了,觉得很好玩,就问他,那你学会了什么?
儿子说,以后考试要看背面。
这件事之后,他就不会忘记试卷还有背面这样的事。
这件事本来不难,但是当父母把孩子弄得极其痛苦以后,将来遇到困难时,他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挫败、被批评、被瞧不起,客观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欺负他的主观的人。
作为父母,我们为何不学学樊登老师的教育方式呢?把失误变成一堂生动的课,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成长。
辅导作业的鸡飞狗跳,本质是父母教育方式的一面镜子。
与其焦虑怒吼,不如试着蹲下来,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拆解问题,把批评换成具体指引。
当父母愿意先做出改变,教育的难题自会找到温柔的解法。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