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之宰最早出现在夏朝,宰最初是部落联盟首领的家臣和管家,最初宰和相是两个人,所以一开始的相有着浓厚的氏族社会残余。由于夏朝还处于氏族社会到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所以宰和相即是夏王朝家臣及其大内总管,也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
汉承秦制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由于丞相的权力太大,威胁到君主专制,汉武帝就提拔了近臣为中书侍郎、尚书令等官职。后来随着内朝的权力不断的扩大,这些新的机构也不断的向外朝移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相继成为了决策的行政机构。
隋唐时期把三省制度化,另外三省之下设立六部,分化事权,维护皇权专制,所以此时的丞相称谓就不再沿用了,三省的长官被称为宰相,分别是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尚书令。后来唐太宗李世民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又设立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任非三省长官的宰相。
宋代则以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同时设立了枢密使,为最高的军事长官。三司使为最高的财政长官,掌管度支、户部,还有盐铁。在宋代,宰相和枢密使合称为两府。广义上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枢密使都可以被称为宰相。元绍建立之后,元世祖忽必烈改制,废除了门下、尚书二省,设置中书省,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关,以中书省左右丞相为其长官。所以在元代,中书省左右丞相就是宰相。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制度,仍以中书省的左右丞相为宰相,直到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因为胡惟庸案废除了宰相,至此实行了数千年的宰相制度,到此就终结了。
所以我们大家也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实际上宰相就是辅佐皇帝的最高长官,这些人都可以称作为宰相。丞相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可以是丞相,也可以是大司徒、大司公、三公,还可以是中书令、内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宰。而且宰相可以是多个人共同担任,但是丞相通常只有两个人,所以说两者相同却又不同,不可以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