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Pro

特朗普的关税大政策,进入喊着玩的年代。
咱们这边对美关税加到了84%,结果美国特朗普一晚上态度三变:
先吓唬说,你要这么干,我就给你加400%关税。真当我们吓大的,加到40000%也随他喊了,区别不大了。
然后呢,他把对中国的关税加到125%,几个小时后,宣布关税政策暂停90天,美股暴涨。

只能说,华尔街再一次挽救了特朗普,前两天疯传的、说要暂停关税政策的小作文,终于成真。
这里有个细节,这个政策是在盘中宣布的,他为什么这么操作呢?
因为这两天发生了大事情,美债遭遇前所未有的大抛售,如果特朗普还是坚持己见,那金融核弹就可能被启动,第一个倒霉的肯定是美国。
这是咋回事呢?
4月9号,10年期美债收益率超过4.5%,30年期突破5%,都算是高位了,但最麻烦的是,接盘侠消失了,很多人都在恐慌抛售,美债的日均交易量从6400亿美元降到2100亿美元,10年期美债的拍卖,40%-50%的债券是流标,没有人要了,一级交易商只好被迫接盘。
这事就很反常,要放以前,如果美债收益率上涨,很多资金就会认为有利可图,那他就会卖出日元、欧元,换美元买美债,来挣这笔利息,也就是说,如果美债收益率上涨,那美元一般也是上涨的。
同样的道理,股市大跌,很多人也会买入美债,那美元也是会大涨的。
原因就是大家都认为美元是硬通货,美债是无风险的,都可以拿来避险。
但现在,如果接盘侠真的消失了,那美国以债养债这个模式就玩不下去了,就跟生意人借新还旧一样,现在银行不借钱给你了,还要你还贷款,那这个生意人崩盘的概率很高。

那到底是谁在疯狂抛售美债呢?
三股力量:
第一股力量是做债券套利的对冲基金,现在有一万多亿美元的规模,这些对冲基金通过50-100倍杠杆押注美债现券与期货之间的价差,做套利交易。
债券价格暴跌后,很多基金都要追缴保证金,很多顶级基金损失惨重,只能被迫平仓,但他们一抛售,债券价格就更得下跌了,然后他们就得被迫卖出更多,这就进入了一个典型的死亡螺旋。
如果1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5%,那有的人就得跳楼。
第二股力量就是很多投资机构,股市暴跌20%,那些高杠杆的玩家就得追加保证金,他们只能抛售美债和黄金。
第三股力量就是各国央行了,有一直在卖的,比如咱们,从顶峰持有1.3万亿美债降到了现在的7600亿,还有偷着卖的,比如这次的大卖家,纷纷传言是日本,但日本是打死不承认。

所以总结一下,抛售美债的有两类人:
一种是还有美元信仰,但是因为债券价格下跌,只能被迫出售美债;第二种就是已经不相信美元的信用,担心美债崩盘,要早点跑路。
所以这就是一场人造危机,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特朗普不靠谱的关税政策。
因为他的这个政策非常非常拧巴,要解决金融业认为无解的一些问题。

比如他想大降息,但是高关税已经逼着通胀起飞了,即便美国制造业起来了,他的工人工资是新兴国家的8-10倍,产品价格也不会低,通胀高了还要再降息,那鸡蛋肯定是要戒掉的,但维持现在的利率吧,那每年就是1.2万亿美元的利息支出,美国20%的收入都得用来还利息,银行会死一片,用模型一算就知道,美债违约只是时间问题,所以美联储现在很难办,以前老想事缓则圆,现在不行了,碰上这么个主子,完全被他逼上了跳楼机。
再比如,特朗普想让美元继续充当世界货币,那就得保持贸易逆差,输出美元啊,但他呢,非要让美国贸易顺差,那会出现啥结果呢?
就是大部分美元又得回到美国手里,其他国家手里都没有美元了,你凭啥还是世界货币呢?既要顺差,又要逆差,这就有点尴尬了。
当老大的社会责任,底线就是你吃肉小弟喝汤,他现在把小弟饭碗都要砸了,那小弟再温顺也得反抗吧,你看欧盟不就给美国加了关税吗?

更重要的是,这种百年罕见的关税大棒,说明特朗普真的是有点急了,他想当千古一帝,想把36万亿的美债大雷拆掉,但只有四年时间,换一般人肯定要慢慢来,但他是只争朝夕,说明他也清楚,美国已经没办法从容不迫的还债了,只能用流氓手段打劫其他国家。
这帮玩金融的啥世面没见过?华尔街这两天肯定给特朗普上了不少课。
因为再让他这么瞎搞,美债没人接手就可能崩盘,那麻烦就大了。
银行第一个倒霉,一大堆银行肯定完蛋,然后企业破产、失业率飙升,阿根廷、土耳其这些高负债的国家排队违约,然后更多国家跟上,然后全世界金融危机,强度肯定比2008年大多了,因为2008年,大家还相信美元是硬通货,放水是有用的,现在呢?
更可怕的是,如果美元的三大支柱——军事威慑、石油结算和美债信用同步坍塌,可能只需要一个引爆点,可能就是S3的新赛季了。
所以啊,特朗普盘中出政策,把之前的自己给否定了,金融核弹才没启动。
就他这几个月的表现来看,毫无疑问,他就是美国最白痴的一个总统,没有之一,因为他是通过社媒治国,老是脑洞大开,无能狂怒,但又缺少把想法落地的能力,而以社媒的传播速度,全世界的金融体系都像是以高铁的速度玩过山车,很多人会被他弄的家破人亡。
接下来,就看美国人怎么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