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世界最高峰,所有人心中都会想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上的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4米,北面在中国,南面在尼泊尔。
然而提到珠峰的归属,国际上普遍认为其属于中国。
尼泊尔曾提出珠峰应归他们所有,但始终都无法改变国际认知。

那么为什么在国际范围内会认为珠峰属于中国,而尼泊尔的努力却始终被人无视呢?
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的产生甚至比人类文明还要久远,大约65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最终形成了绵延的喜马拉雅山脉。
在地壳力量的不断作用下,喜马拉雅山地区不断提升,最初平均每100万年升高2000-3000米。
此后山脉升高幅度有所下降,但也仍保持着上升趋势,大约每年上升4-7毫米。
珠穆朗玛峰以其迷人的自然景观和8844米的海拔高度而著称,其顶部终年积雪不融。

该区域占地约33,819平方公里,拥有常年不化的冰川、河流、湖泊以及风沙地貌。
山脚下的灌木丛和草原孕育了多样的生物种类,构成了独特的珠峰生态系统。
珠峰的存在像是大自然给各个国家设下的天然分界线,将中国和尼泊尔分隔开。
珠峰的争端与归属划分珠穆朗玛峰的形成是地质史上的一大奇迹,但其归属却一直存在争议。
这不仅仅关系到国界线如何划分,更关乎两个国家之间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争端。

在历史上,尼泊尔曾是中国的一个小藩国,因此珠峰也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十九世纪英国侵略尼泊尔,尼泊尔又沦为英国的附属国,珠峰的归属问题便复杂起来。
尽管尼泊尔和中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并在多个领域如经济、旅游等有着广泛的合作,但珠峰的归属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1960年,中国与尼泊尔进行了边界谈判,期间尼泊尔提出了珠峰应规划给他们的主张。
而中国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并提出了共同拥有珠峰的方案,即南坡归属尼泊尔,北坡归属中国。

这一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方的矛盾,也为未来的和平共处奠定了基础。
尼泊尔接受了中国的提议,并于1961年10月5日签署了《中尼边界条约》,这一举措开创了“垂直划界”的先例。
根据该条约第三款的规定:“珠穆朗玛峰的峰顶由中尼两国共同拥有,北坡归中国所有,南坡则属于尼泊尔。”
然而即便是如此,国际社会仍旧会忽略尼泊尔对珠峰的掌控权,这是为什么呢?
国际社会的认知每当提及珠峰时,人们往往会首先联想到中国,这一认知的形成主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历史层面来看,珠峰在元朝时期就被称为“朱母朗马阿林”,且当时政府就已经开始对其进行管理,展现出了中国对珠峰的管辖历史悠久。
同时命名权会影响人们心中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藏族原住民在古籍中便称珠峰为“卓木隆玛”,意思是“圣母”。
随着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影响范围扩大,“卓木隆玛”逐渐转变为“珠穆朗玛”,并获得中国官方和世界各地的认可。

而尼泊尔则在上世纪60年代才开始对珠峰命名为“萨加玛塔”,意思是“天空之母”。
这个名字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因此没办法与“珠穆朗玛”这个名字的影响力相比。
测量与探险记录除了命名权和文化认同,珠峰的测量与探险历程,对归属认知方面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早在清朝乾隆时期,我国便已开始对珠峰高度进行初步测算,尽管当时技术条件有限,但这一举措为后来的话语权奠定了重要基础。
西方国家直至19世纪末才正式着手对珠峰进行测量,并通过各类登山报告以及科考记录在全球范围内予以传播。
值得留意的是,早期探险队大多选择从中国北坡开展考察工作,而并非尼泊尔南坡。

这主要是因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尼泊尔长期处于对外封闭状态,由于担心被英国吞并,故而严格限制外国人入境。
当时的中国西藏地区虽对外来者保持警惕,但入境难度较小,因此相比较而言,外国人更容易在中国境内开展探索活动。
20世纪初期,英国地质测量团队在喜马拉雅山脉开展系统性科考活动。
1921年科考行动中,探险领队霍华德·伯里团队通过精密测绘仪器完成对珠穆朗玛峰北麓地形数据的首次系统采集。

其整理出版的科考文献及地理影像经由《国家地理》杂志传播,奠定了全球对世界最高峰的初始视觉认知基础。
大部分人对于珠峰的第一印象是中国境内的北坡珠峰。
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是人类首次从北坡征服珠峰。
时隔十五年,中国登山队再度成功登顶,并精确测量了珠峰的高度。

这些攀登活动不仅代表着对珠峰的征服,更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传递至珠峰之巅,那一历史性时刻通过全球直播,使“中国珠峰”的形象深入人心。
总结珠峰作为一座横跨两国的山峰,在全球认知中已超越了地理意义,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现象主要源于命名权、文化认同以及测量与探险记录等多方面因素。
尼泊尔曾试图独占珠峰,但因错失关键机会而只能接受现实。
对中国而言,珠峰不仅屹立于边境之上,更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文化、历史和民族记忆之中,坚如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