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狗叼着它最喜欢的一根木棍。等等,这是什么?它在树丛里又找到了另一根更大更好啃的木棍。它该怎么办呢?
起初它想一次把两根木棍都叼住,但失败了。很快它发现必须抛弃旧木棍才能带走新木棍,于是它就这么做了。现在,那根又大又好啃的新木棍成了它的最爱。

那么人类又如何呢?我们要花多长时间才会决定用新方法取代一直沿用的老方法?
好消息!你已经找到新方法了。是时候拥抱恐惧(焦虑)了。
但在研究如何拥抱恐惧之前,请先花一点时间阅读本文的重要内容。我发现很多人虽然嘴上说会用全新观点看待恐惧,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们遇到了阻碍。出现阻碍时(一定会出现),如何辨别它显得非常重要。不然很有可能新方法就在眼前,但最后你还是回到老方法上去了。
如果这话听起来不合情理,那么请问:你曾经见过任何一位完全理性的人吗?
我们回到之前"轮胎抱死的法拉利"那个比喻上来。虽然其他轮子都在转动,车子也在移动,但因为那个抱死不动的轮胎,它却只能在原地不停地打转。同样,除非走上正常运转的轨道,否则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确已经陷入了困境。
通常,你会在过了很久之后才发现那些早已出现的困境。如同温水煮青蛙,也许等到20年后你才会意识到它,然而为时太晚,青蛙已经被活活煮死了。不过有时它也会立即现身。无论是哪种形式,无论你是否能意识到它,人生就是"苦",而它会阻止我们换一种思路去看待恐惧。
你也许会想:为什么会陷入此番困境?接下来的文章将会分析原因,后续文章则会找出困境出现在何处,而后者的答案则通常会是"所有地方"。
潜意识主宰一切在继续阅读之前,首先我想要明确一个观点:你现在对于情感的所有认知都只停留在表面。意识仿佛是一片汪洋大海,海面上有不少引人瞩目的有趣元素,足以你用一生的时间去体会。然而在平静的水面之下,被你忽视的深层海域才是创造情感真正的源泉。
这片隐藏在深处的海域叫作"潜意识",它是一位比非理性大脑更强大的员工。它能够收集记忆并分别予以回应,进而掌控人生。它建立起习惯模式,让人无需有任何感觉就能自行运转,同时,它也能够让人随时"重启"。这简直再好不过了。

坏消息是我们通常难以控制自我,所以只好机械地服从于它。潜意识是人生的主宰。我们越忙碌,它的势力范围就越大,从而让我们更加盲目地听从它的指挥。
我们常常认为自己任何时候都能够改变潜意识,进而重新规划人生。当然这倒并非不可能,但理性对待潜意识是违背天性的行为。天性并不希望人类感受到潜意识,它更关心安全和繁育后代(顺便提一句,这是项重要任务)。
假如一个人有战士一般的意志,并愿意付出巨大的努力,那么他的确可以尝试理解潜意识(显然这里的关键词是"尝试")。最常见的方法是提出以下这些问题:"为什么我会这样表现?是什么使我产生这种感觉?"很多人通过心理治疗来实现这一点。虽然探索过程可能会很有趣,但就像我们试图理解猫的行为一样,真的有人弄明白小猫为什么喜欢坐在纸箱子里吗?还是说一切都只是我们猜测的原因而已?
想要彻底理解潜意识和彻底理解宇宙的前提是要明白它们的共同之处:它们都是没有任何边界的无限延伸,虚无缥缈,无法碰触,而我们可能会永远迷失其间。
通过心理治疗,我们试图运用意识(与思维头脑类似)来理解或修补潜意识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人自以为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然而潜意识和意识截然不同,否则就不会被冠以不同名称了。这就好比混淆了沉睡与清醒,沉睡就是沉睡,清醒就是清醒,两者有着显著区别。同样,潜意识的本质就是让人无法察觉。
因此你可能不再被旧的模式束缚,有那么一瞬间你甚至会觉得神志清醒。但再仔细想一想:其实你只是被新的模式困住了而已。好比你从池子里舀起一杯水,随后水池却再度被注满一样。也许你不再受愤怒困扰,但可能感恩成了你新的难题。虽然我们貌似朝着积极方向迈了一步(的确如此),但它所造成的困扰恐怕不比愤怒少。
不仅如此,这种治疗常常长期无法取得进展,应对方法又非常有限,这导致很多人最终只得放弃抵抗,让潜意识掌控一切。
既然如此,那何必费力劳神?潜意识永远是人生的一大谜团。这倒很不错,因为人生所缺的正是更多的谜团。
牢笼的组成一位男士养了一只鸟,并把它关在铁笼子里。这只鸟厌倦了笼子里的生活,进而为自己的处境感到忧伤。于是男士每天上班之前都会把鸟笼挂在门廊上,让它呼吸到新鲜空气,看到外面的风景。
然而这却更让它沮丧了,因为每当那些无拘无束的小鸟从它的身边飞过时,它几乎都能听到它们的想法:"看啊,一只鸟居然会住在笼子里?"
有一天男士意外地忘记锁上鸟笼就去上班了。在鸟儿的摇晃之中,鸟笼打开了。这只鸟儿头一次不需要透过栏杆就能看到外面的世界。自由就在手中!笼子之外的世界仿佛蕴含着无限可能,它开始盘算着它能做些什么。
当男士下班回家时,猜猜看他会在门廊里看到怎样的景象?
读者朋友们,请别说你觉得鸟会飞走,因为你自己也知道真相绝非如此。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会如此依赖禁锢自己的牢笼,甚至不能离开它?而且,牢笼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更重要的是,它们真的存在吗?
信念你是否见过马戏团里体型巨大的成年大象?驯养师会用一条细绳拴住大象的一条腿,然后将另一头固定在地上的一根小木桩上,以使它不能乱跑。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大象不会稍微使劲拉断这根小木桩,摆脱束缚,自由驰骋呢?
原因是这样的:大象在年幼的时候就已经被圈养起来了,那时它才只有几百斤重,驯养师拴住大象的绳子和木桩对它而言显得又粗又大。这头大象也许尝试了不下20次想要逃跑,然而一旦它相信自己做不到,就算绳子和木桩都变小了,它这辈子也都不会再去尝试了。

信念如同一片细小的雪花,起初它只不过是一个概念,一个想法,或是一种观点。你站在悬崖边上,眼看着这片雪花从空中飘落,直奔脚下深不可测的峡谷而去。这时如果你说:"这就是我。"然后从悬崖边飞身跃下,想要去抓住它,那么会发生什么?你会随它一起坠入深渊。

在随着信念坠落的同时,你的手中还紧握着有关于世界、他人、恐惧、愤怒,以及生活的种种观念。这就是为什么信念会演变成牢笼的原因,因为它数量庞大,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难以放弃的细小雪花。
但如果信念等同于真相呢?举例来说,我的丈夫柯克( Kirk )将我视作女神,而我的前男友汤姆( Tom )则确信我是个混蛋。我到底该相信谁?谁才是正确的?
实际上有时我的确像女神一样,而有时我也确实是个混蛋。前者让我感觉良好,但后者却总让我陷入困境。每当我行事荒唐时,我的内心都饱受束缚,无心接受新的信念,所以我只能直面自我,坚信我自己并不是个混蛋。
有一点值得牢记:并不只有负面想法能造成束缚,所有信念都会如此。"克里斯滕是个混蛋"挟持了汤姆,"克里斯滕是位女神"则挟持了柯克。"生活多美好"和"生活多糟糕"所产生的影响其实并无二致。无论何时,如果你以某种固定想法来看待生活、他人或者爱情,那么这样做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就和买卖股票没什么差别了﹣﹣如果把一切都押在一只股票上,我们都知道最终会发生什么。
如何吃饭,如何做爱,恐惧是什么,怎样提高精神境界,是什么让一个人兼具女神和混蛋两种特性……道理我都明白。你想要也需要相信这些信念,你想让它们保持不变,然后将它们好好维护起来。哪怕你觉得它们并不存在,认为它们都只是幻觉,甚至对它们毫不在乎,它们都仍旧是你恒久不变的舒适地带,因为它们全都是属于你的。
启示在印度,人们买卖猴子维持生计。但猴子是从哪里来的呢?
世界上并不存在专门养育猴子的农场,所以猴子显然是猎人们从丛林里抓来的。然而猎人是怎样毫发无伤地抓到猴子的?要知道猴子可是出了名的聪明,而且反应敏捷。

猎人是这么做的:弄一个罐子,罐口大小刚好能让猴子张开手伸进去,但如果握成拳头就拿不出来。猎人往罐子里放了些花生,把它放在丛林里。猴子看到之后会想:"真走运,有花生吃!"于是它把手伸进罐子抓了一把花生,然后﹣﹣哦不,卡住了!只要猴子一门心思想吃花生,它的手就拿不出来。
通常人们会发现猴子就算不吃不喝不睡地过了好几天,也不会肯张开拳头扔捍花生,把手拿出来。只要放手就能获得自由,然而它们不会这么做,它们宁死也不愿放弃这把花生。
人类也是如此:一旦认为某样东西属于自己,我们便会死死抓住不放。
最强大的信念叫作启示,因为启示往往出现在人生某个重要的时刻,启示就如同在黑漆漆的森林中将人引入正途的一盏明灯。假如"启示"说"恐惧"是一种"看似正确的假象",那么它就会变成牢笼上的一根结实的栏杆,将你困在其中。而你却深信不疑,因为你觉得"启示"是属于你的。
假如"启示"说深呼吸三次就能平息恐惧,那么"深呼吸三次"同样会变成牢笼上的一根栏杆。
如果要付给心理医师每小时250美元的高昂费用,或者花费大量精力才得到启示,那么它就会显得尤其正确。有些人整个一生甚至都是建立在某一种信念、经历或者启示之上的。虽然它们看上去像是鲜艳的花朵那般诱人,然而它们其实只是些杂草,甚至无须浇水它们也能肆意生长。
它们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停下来吗?并不会,而且它们还会拖垮其他正在生长的植物。
经历我们向自己不断讲述的故事,尤其是那些几乎听不到声音的故事,它们其实都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它们会变成无形的牢笼,真空的房间,而只有推开窗户我们才能看得更远,并找到通往无限可能的大门--苏珊.格里芬( Susan Griffin )
潜意识中储存的记忆和信息组成了我们的人生经历:母亲第一次教导你如何应对恐惧;第一次忽视恐惧让你感觉充满力量。不仅仅是恐惧,经历包含了一切。
多年的经历积累起来,在脑海中反复盘旋,最终遮挡了你的视线。
每当聚会上遇到的陌生人让你介绍你自己时,你总能有话可说。你可能会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你经历了什么,支持什么理念,每天都在做些什么,等等。
如果没有这些经历,你会是怎样的人?什么也不是,你甚至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所以,正是这些经历造就了你。
然而再仔细想想,讲述这些故事的其实并不是你,而是叙事者。
但叙事者并不等同于你,它只是一万种声音中的一个。那么它替你说出的话怎么会百分之百正确呢?假如聚会上身边的朋友开始讲述你的个人经历,你觉得他们能全都说对吗?也许多少有一些是对的,但他们并不是你本人。叙事者也是如此。

所以你会打断朋友说:"等等,这话可不太对了。"不过你从不会质疑自己脑中的叙事者,对吧?这就是麻烦之处。叙事者不仅向陌生人描述你,它也会反复地向你自己诉说你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我已经数不清见过多少个这样的客户了:我花费了数小时指导他们,帮他们认清,正是那老一套的说辞("一定要变得无所畏惧")困扰了他们,是时候换一种全新方式了。然而当我们拥抱道别时,他们总会转身对我说:"谢谢你,克里斯滕!我相信从今往后我会无所畏惧的!"什么?我们刚刚可是花了三个小时来讨论这正是你需要改变的地方啊!
因为叙事者在脑中作祟,所以我的那些客户们都难以改变观念。
除非能意识到叙事者并不是你,并不能代表你本人,否则无形之中你还是会绕回到坚信多年的观念上来。故事、寓言,这就是它们的本质。也许某一瞬间你对父亲产生了恐惧之情,然后叙事者介入其中并记下了这个故事,然后让它在脑海中反复出现,如同循环充电的电池。因此这股恐惧的能量就永远存在于你的内心了。假如你想要为这个故事增添一分爱意,叙事者便会严词拒绝,因为它不属于这个不断循环的故事。
或许你会想"我不能被恐惧囚禁",但你并没有发现这个想法本身就是禁锢你的牢笼;又或者你觉得"我喜欢自己的状态",这种想法也会将你牢牢困住,阻止你继续进步或是察觉到其他真相。
假如叙事者一直是不受质疑的无意识存在,你就会永远相信它,认为它就是你,你会让它替你发声,让它诉说关于你的所有一切。
除非我亲口这么说,否则恐怕你甚至无法认识到现实会还有另外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