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病重,叶剑英前来探望,主席轻点其手背留下无声遗嘱

江晚正愁余事 2025-04-21 15:33:12

1976年7月,朱老总去世后,毛主席的健康状况也一天不如一天。病痛缠身让他没法开口说话,连眼睛都睁不开,全靠顽强的毅力在坚持着最后一口气。

毛主席生命垂危时,多位中央领导同志陆续前来探望,与他进行了最后的告别。

当叶剑英出现时,原本毫无动静的毛主席突然睁大了双眼,目光紧紧盯着他,仿佛有话要说,显得异常激动。

叶剑英年纪大了,那会儿又特别难过,所以一时之间没发现主席的举动有些不对劲。

他刚离开房间,主席突然清醒了片刻,使劲朝门外挥了挥手。

看到这情况,医务人员赶紧喊住叶剑英:“领导,主席正叫您过去呢!”

叶剑英一听到这句话,立刻快步跑回毛主席床边,可这时主席已经筋疲力尽,只能睁大眼睛望着他,嘴唇动了动,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叶剑英急切地把头凑近毛主席的枕头旁,问道:"主席,您有什么要交代的?"可他仔细听了半天,却没得到任何回应。

最后,主席没办法,只好轻轻拍了拍叶剑英的手背。

叶剑英察觉到这个有意为之的举动,他注视着这份没有言语的嘱托,瞬间明白了其中深意。他强忍泪水,郑重地向主席保证:"请您安心,我必定不负所托!"

主席为什么会轻轻拍打叶剑英的手背?他当时想传达的无声遗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1976年,对新中国来说是最难熬的一年。周总理和朱德总司令相继去世,让已经病重的毛主席身体状况更加糟糕。

得知两位老战友去世的消息,主席表面上看似平静,可他那憔悴的面容和虚弱的身体,却无声地诉说着内心的巨大悲痛。这种痛苦,恐怕没有人能比他体会得更深。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唐山突然遭遇了大地震,这让毛主席更加忧心忡忡。国家刚成立二十来年,正处在多灾多难的时期,面对这样的自然灾害,年轻的新中国能不能扛得住呢?

主席察觉到自己健康状况不佳时,内心充满了担忧。他担心如果自己离开后,中国的前景会如何?是否还能沿着他规划的路线稳步前进?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毛主席依然坚持会见外宾、处理政务,他心里还惦记着许多未完成的国家大事,想利用这有限的时间为国家多出一份力。

1974年往后,主席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像风中摇曳的烛火一样脆弱。但为了维持国家的稳定,除了少数高层领导和医疗团队,外界对毛主席的健康状况一无所知。

即便病情严重到无法下床,主席依然坚持高效地主持了多场重要外交会议。

1976年,主席因长期操劳和接连不断的打击,身体已经虚弱到无法行走。然而,他凭借顽强的毅力,硬是撑住了精神。医生感叹道:“要是普通人,早就意识模糊了。主席能坚持到现在,这份意志力真是超乎常人。”

躺在病床上的主席心里还惦记着一件事:国家形势还没完全安定,中央也需要有人站出来,引领中国继续前进。

他反复琢磨,始终拿不定主意该托付谁来办自己身后这件最重要的事。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毛主席突然想到了一位合适的人选,那就是叶剑英元帅。

首先,叶剑英在当时是少数几位能够与其他人势均力敌的人物之一。此外,他与叶剑英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经历了生死考验的深厚友谊。

叶剑英是广东梅县土生土长的客家人。他在共产党将领中很特别,既有正规军校背景,又在黄埔军校当过教官,还去苏联留过学。不过,他这辈子最敬重的人始终是毛主席。

叶剑英刚到中央苏区时,虽然对当地的政治情况不太熟悉,但他早就听说过毛泽东的大名。

他早就对毛泽东的理念有所耳闻,也多次见识过其灵活多变的策略。

然而,真正让叶剑英深刻体会到毛主席用兵如神的战略智慧,是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反围剿战役中。正是从那时起,他下定决心要坚定不移地跟随毛主席的革命道路。

红军处境危急的时候,叶剑英是少数几个坚决拥护毛主席的将领。这件事让毛主席终生铭记,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难以忘怀。要知道,当时的毛主席既没留过学,也没上过正规军校,在很多人眼里只是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一些思想守旧的人还常常拿这些说事,对毛主席冷嘲热讽。

毛主席那时特别看重大家的支持,每多一个人站在他这边,他都会感到非常高兴和宽慰。

叶剑英曾因坚定支持毛主席而受到不公对待,但他从未对此有过怨言。在他心中,毛主席这样一位杰出人物的存在,不仅是中国的福气,更是共产党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幸运。

叶剑英经常这样开导自己:革命事业是场持久战,不在乎一时的得失。不论职位高低,不管负责什么任务,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理想在奋斗。作为一名革命战士,不应该为些琐事斤斤计较,要把眼光放长远。

叶剑英从一开始就毫不犹豫地支持毛主席。

在长征路上,叶剑英三次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成功帮助毛主席化险为夷。

遵义会议刚结束,毛主席的领导地位和正确方针才被党内认可,没想到行军路上就碰上了敌人的一个连队,这是他首次遇到危险。

那时候毛主席身边的保卫人员很少,跟敌人一个连的兵力比起来差得远了。很快,他们就陷入了被动局面。

就在毛主席即将被敌人抓住的危急时刻,叶剑英突然像天降救星一样出现。他骑着马,带着通讯排的战士们,迅速击退了敌军,成功保护了毛主席的安全。

毛主席第二次遭遇危险是在打鼓新场一带,那时中央正在那儿开紧急会议。敌人不知从哪儿得知了消息,开着飞机大摇大摆地过来轰炸。

敌人的炮弹一炸,许多房子瞬间就被轰成了碎砖烂瓦,有的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倒塌的房屋埋在了废墟里面。

大家一下子都慌了神,急匆匆冲出房门,站在外面却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逃。

叶剑英当时坐在靠门的位置,一发现敌机逼近,他立刻站起来,朝毛主席喊道:“主席,快过来这边!”

话音刚落,叶剑英拽着毛主席迅速冲出屋子,找了个隐蔽的角落躲了起来。他们刚躲好,刚才开会的地方就燃起了熊熊大火,场面十分危急。

事后,毛主席深有感触地说:"多亏了叶参谋长,不然我这条命就交代了,他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毛主席第三次脱险,是因为党内有人起了坏心思,想对他不利。叶剑英听到风声后,一刻不敢耽搁,大半夜赶到毛主席那儿,把情况一五一十告诉了主席。多亏他及时报信,毛主席这才躲过一劫。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毛主席三次被叶剑英救下性命,这份恩情让他终生难忘。经过这些生死考验,毛主席把叶剑英当作了一生中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长征刚结束,叶剑英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接连不断的战斗中去。不过,在长征路上,他经常和毛主席打交道,从中学到了很多打仗的诀窍。这些本事,在后来的抗日和解放战争中都派上了大用场,帮了他不少忙。

叶剑英后来谈到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感慨道:“主席看问题比一般人远得多。当时很多人和毛主席意见不一致,可事实一次次证明,还是毛主席的判断最准。”

毛主席对叶剑英这位得力干将也是格外器重和钦佩的。虽然军队里人才济济,但能让毛主席亲自点名表扬的,还真没几个。

在解放战争进入最紧要的关头,毛主席亲自将重要任务交给了叶剑英。

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在望,随着战事规模越来越大,部队急需大量军事和政治人才。在这个关键时刻,毛主席迅速做出决定,安排叶剑英前往华北军政大学出任校长一职。

当有人提出疑问时,毛主席亲自出面说明:"叶剑英同志在黄埔军校教过书,还当过教授部副主任,对这方面的工作很熟悉。让他来当军政大学的校长,是最合适的人选。"

听了毛主席的话,大家彻底打消了对叶剑英的疑虑,从此没人再对他有任何怀疑。

北平和平解放后,毛主席亲自选定他担任首任市长,这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对他的高度信赖。

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依然在国家政坛发挥重要作用,并荣获元帅称号。

叶剑英对毛泽东这位领袖始终怀着深深的崇敬。他去韶山参观后,特意创作了一首诗,抒发了自己对毛泽东的钦佩之心。

六亿人民齐声高呼万岁,世界各地的有识之士尊其为领袖。探寻黄河源头直至星辰,韶山的景致令人深思。

之后,毛主席亲手把这首诗誊写了一份,送给了他的儿子和儿媳妇。

叶剑英始终跟随毛主席经历无数艰难险阻,他不仅是坚定的革命者,更是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要人物。

1976年,当毛主席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叶剑英等几位领导人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前往看望主席,与他进行最后的道别。

那时毛主席的神智已经不太清醒了,叶剑英等人心情沉重地守在他身边。他们和主席说话时,主席偶尔会发出"嗯"的声音作为回应,手也不停地摆动,好像在摸索着寻找什么。

当时在场的人都沉浸在深深的悲伤中,谁也没注意到毛主席的异常。直到叶剑英从人群中走出来,毛主席才突然使尽全身力气,朝叶剑英挥了挥手。

叶剑英赶紧回到主席身旁,只见主席使劲张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轻轻在叶剑英手背上敲了几下。虽然这个小动作没人留意,但叶剑英心里明白主席想表达什么。

他心里始终挂念着那几位朋友,同时也时刻担忧着国家的未来。

叶剑英压低声音向主席保证:“主席,您安排的任务我肯定给您办妥,您尽管放心!”

没过多久,医院里传来一个让人心碎的消息,毛主席永远地走了,他离开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

叶剑英在参加完毛主席的追悼会后,虽然心情沉重,但很快又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协助国家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确保了政治经济的稳定,并推动国家迈向了新的发展征程。

多年后,叶剑英回忆起毛主席去世时的情景,才透露了这个很少人知道的内情:"主席那时虽然没开口,但我能感觉到他是想让我好好帮助华主席,稳住当时动荡的政治局势。在他走后,这比任何事情都关键,关系到新中国的未来。"

毛主席去世后,叶剑英始终毫无怨言地协助华国锋,帮助这位政治经验不足的领导人处理中央的各项事务。

要是给那时候的叶剑英打个比方,他就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智谋超群,举足轻重。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叶剑英仍念念不忘毛主席,在他心中,这份与毛主席的情谊,是任何其他关系都无法比拟的。

0 阅读:1

江晚正愁余事

简介:江晚正愁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