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里,奥地利一直是一个音乐王国,这里诞生了很多著名音乐家,诸如莫扎特、海顿、舒伯特、车尔尼等等。
其首都维也纳更是被誉为欧洲音乐中心,也诞生了维也纳三杰,所谓维也纳三杰,就是指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活跃于维也纳的三位古典主义音乐巨匠。
他们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尽管三人的出生地均不在维也纳,但他们因在维也纳的创作高峰和艺术成就而得名,并共同奠定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核心地位。
正是这么一个音乐王国,却反遭我国“断供”,5G、高铁梦碎,曾经的繁荣如今成泡影,从欣欣向荣到经济重创,奥地利究竟做了什么?
小国投机的代价
要搞明白奥地利的选择,就得从更大的角度看中国和其他国家关系的变化,众所周知,我国一直坚持和平共处,真心实意对待合作伙伴。
但是,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有些国家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反复横跳,拿了中国的帮助不说,还喜欢给我们背后插一刀。
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于立陶宛,曾经,中国通过中欧班列与立陶宛铁路合作,帮助其成为欧洲的邮政物流枢纽。
2017年立陶宛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成为该倡议在波罗的海地区的重要节点,双方在基础设施、贸易便利化等领域深化合作。
中国是立陶宛在亚洲最大贸易伙伴,立陶宛则是中国在波罗的海地区最大贸易伙伴,2018年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4.2%,立陶宛对华出口中高科技产品占比超7%。
但2021年后,因立陶宛在中国台湾省问题上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在台湾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导致中立关系恶化,外交关系降为最低的代办级,立陶宛也失去了中国市场。
除此之外,巴拿马虽然和立陶宛不一样,但的确成为中美博弈的一个缩影。
巴拿马总统穆利诺在2025年2月2日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会面后,宣布将不再续签2017年与中国签署的“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
中国外交部多次表示“深表遗憾”,强调“一带一路”合作成果惠及巴拿马,并谴责美国“胁迫手段破坏合作”,中方同时表示尊重巴拿马主权,但指出退出“不符合巴自身利益”。
这些例子说明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小国想要投机,想要在国与国之间反复横跳,往往会付出百倍的代价,那么,奥地利究竟做了什么事情呢?
从合作共赢到背信弃义
其实,奥地利和中国的蜜月期始于1971年,奥地利是比较早跟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之后两国合作一直很顺利,1984年签署《科技合作协定》。
到2003年,中国就已经成为奥地利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也在不断增长,2022年中奥双边贸易额一度达到224亿欧元。
2018年,中奥建立“中奥友好战略伙伴关系”,签署11项政府间协议,涵盖司法、交通、知识产权等。
双方签署谅解备忘录,鼓励企业以共同投资、合资公司等方式开拓第三方市场,涉及基础设施、能源开发等领域,奥地利在中东欧地区与中国合作潜力显著。
奥地利对华政策的转变
但在2022年以后,奥地开始玩“两边讨好”,2023年奥地利政府更是跟着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封禁TikTok,比欧盟其他国家更彻底,还诋毁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
在经济上,前面我们也说到,中奥之间的双边贸易不断增加,可以说,奥地利经济曾高度依赖中国投资,尤其是在高铁、5G和基建领域。
但随着美国及其盟友对奥投资增加,奥地利开始轻视中资企业,甚至修订外国投资审查机制,限制中国对关键技术领域的收购,这些行为不正是“倒向美国”的体现?
结果就是中国叫停了与奥地利的高铁、5G等未完成项目,并撤回投资,导致奥地利经济受挫。
总结
奥地利在中美竞争中的政策转向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利益权衡、美国施压以及对技术竞争的担忧。
小国试图在大国博弈中“选边站”将面临很多风险,而奥地利显然已经感受到了。
2022年,中奥双边贸易额达到224亿欧元,但2023年中奥双边贸易额125.5亿美元,2024年1至9月,中奥双边贸易额92亿美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