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遗夜谭】错误百出的《全球通史人类共同的历史》

独立思考的石遗 2024-12-04 09:28:39

今年6月25日,我在京东买了套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任宪宝主编的《全球通史 人类共同体的历史》。封套上印着“逐字逐句 精益求精”。可实际上它却是错误百出,而且有的错得离谱,错得严重。据我的阅读经验,这套书很有可能是“盗版”的。在中国商业出版社的官网上,也没查到它。

现将我发现的一些错误摘录如下:

一、错别字

1、P082 第三段,“塑像的造型是胸部、臂部十分丰满,象征女性的生育能力。”“臂”为“臀”之误。

2、P234 第二段,“周围有同样雄伟的寺庙和欧堂。”“欧”为“殿”之误。

3、P354 倒数第二段,“不久,查理又南伊西班牙。”“伊”为“侵”之误。

4、P401第二段,“教士们刮去古代羊皮纸手稿上的学术著作,改写为文罕不通的宗教神话...”何为“文罕不通”,查了几本权威工具书,也没有查到这个词,大概是将“文理不通”错成了“文罕不通”。

5、P401第二段,“教会开列大批禁书目录,封镇禁锢文化传播...”“镇”为“锁”之误。

6、P441 倒数第一段最后一行;“约翰听到这个消息大喜过望,旋即向国宣布...”“向”为“回”之误。

7、P444 第四段,“英国此时与苏格兰的矛盾日见激化”。“见”为“渐”之误。

8、P539倒数第二段,“在向南行进了很长一段路线后,在朝东转去。”第二个“在”为“再”之误。

9、P544 倒数第二段,“并答应给予必要的财政和物质支持。”“物质”应为“物资”。

10、P578 第二段最后一句:“在对付其政敌时,又何堂不是如此呢?”“堂”为“尝”之误。

11、P578 第二段,“在对付其政敌时,又何堂不是如此呢?”“何堂”应为“何尝”。

12、P601 倒数第一段,“促成美法于公元1778年2月签订美法国盟条约”。“国”为“同”之误。

13、P723 第二段,“法国资产阶级害怕日益觉悟的工人阶级甚至害怕普鲁士强盗”。“甚至”为“甚于”之误。

14、P800页,第二行,“同时根据丰臣秀吉的遗命准备撤军,不拟再战,打追回国。”“追”为“算”之误。

15、P876倒数第二段,“至大战结束前,共派出85艘驱逐舰参加反潜作战,并选出了400艘猎潜艇......”“选”当为“派”。此外,“并”当改为“还”。

16、906 第二段,“失业认数有所下降......”“认”为“人”之误。

17、P912 倒数第二段,“皇道派军官策划把公审相泽三郎的军法会议改变为攻击统治派的舞台。”“治”为“制”之误。

18、P969 第一段,“......‘胡德’号......几分钟内沉入海底,‘威尔士亲王’号也重弹撤离战场。”“重弹”为“中弹”之误。

19、P998 最后一段,“日本更换内阁,侵华战争的罪魁之一近卫文唐二次组阁。”“唐”为“麿”之误。

20、P1006 第一段,“霎时间,美俯冲轰炸机把一枚枚重蹄炸弱投落在日航空母舰......”“重蹄炸弱”,什么意思?大概是“重磅炸药”吧。

21、P1047 倒数第四段最后一句,“建立了临进革命政府。”“进”为“时”之误。

二、插图重复、错配或缺文字说明

1、第二章《猿人的出现和进化·七、阿尔塔米拉洞穴之谜》的插图(P022)与第四章《早期人类艺术与遗存·一、洞穴笔画》(P046)相同。

2、第四章《早期人类艺术与遗存·一、洞穴笔画》(P047)与第四章的《穿越时光轴》(P056)的插图雷同。并且前者配图文字是“法国一洞窟壁上的驯鹿形象”,后者配图的文字是“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

3、P788页的第一幅插图没文字说明。

4、P921 第二段,“1934年7月,当奥地利总理陶尔裴斯被纳粹分子暗杀后...”可是被暗杀的奥地利总理陶尔裴斯的图片却放在了P927页。

5、P948 在《二、敦刻尔克大撤退》中竟然配有“农民在旗帜上画着一鞋子,表示决心与床长靴的贵族对抗”的图画。这幅画,是15世纪末德意志农民战争时期,南部农民秘密组织“鞋会”的旗帜。

三、字多余

1、P510《九、伯爵之争》:“第一个场战役是公元1455年...”。“个”,多余。

2、P546 末段:“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纷纷步沿着哥伦布的足迹,踏上新发现的美洲大陆。”“步”,多余。

4、P596 第一段,“没有立即向英军的发动进攻”。“的”,多余。

5、P613 (2)战争过程的第一段, “将近公元4000兵力集结在...”“公元”二字肯定是误植,多余。

四、莫名其妙的错误

1、P427——P428 最后一段,“哥伦布读过的‘马可·波罗游记》至今还静静地躺在葡萄牙首都...”

2、P437 第5段,“对当时的法国蚓王来说,挽回这样巨大的损失谈何容易。”何谓“法国蚓王”?

3、P583 第五段,“而在此之前,萨克森和丹麦已签订了《把瑞条约》。”这个条约不知是什么条约。

4、P349 倒数第二段,“公元481年,克洛维(481——511年在位)成为法兰克人的酋长之一。公元486年他率领中国隋朝时代的佛像。法兰克人在苏瓦松击败......”我国隋朝是公元581年—618年,486年怎么有隋朝的佛像?文中怎么突然冒出这么一句?难道是克洛维在苏瓦松与高卢罗马军队作战中,带着隋朝时代的佛像?此外,率领佛像也不通啊。

5、P535第二段,“它们有丰富的古典藏书和完备的图书馆系统,独步全歇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文化效应——文化的世俗化和非闭锁型倾向,注重文化教育投资的城市观念、物质归向于文化型的币民消特征等......”何谓“全歇”“币民”啊。

五、语句不通

1、P447 最后一段第一行,“...利益的条文。使教俗贵族以外的享有自由人身份的阶层如骑士、市民、自由农民等也能够得到一些好处。”

2、P451 倒数第一段第一行:“由于德国政治上的不统一,使德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3、P499倒数第二段,“他在无情镇压政敌,巩固自己的地位。把持了朝政之后,就开始大力进行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改革。巩固了波斯王室的地位和中央集权统治,也使波斯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得到增强,因此,库斯鲁一世在位期间,被称为萨珊波斯的黄金时代。”“巩固......也使.......增强”不通。此外,还有两处标点上的错误。

4、P594 第一段,“商讨动摇波士顿人民的办法。”动摇人民,不通。

5、P726 倒数第四段,“阶级斗争的暴风骤雨深刻地影响了这个渴望追求真理的年轻无产者,使他在政治上日益成熟,终于把他锻炼成为了坚定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6、P736 第一段,“由于皇帝玩弄了这样的手法,使农民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即10月间没有奋起捍卫维也纳,但是,农民解放毕竟是奥地利革命的重大成果。”“由于...使”是搭配不当,如此搭配,则整个句子不通了。

此外,还有标点错误。“维也纳”后应用句点。

7、P794 第二段 ,“通过上述的确切部署,为新的战略举措提供了两个有利条件:......”“通过”应当删掉,“确切”与“部署”搭配不当。

8、P819 第三段,“因此,非洲和亚洲的舆论,都受到激动。”舆论怎么受到激动呢?

9、P854倒数第二段,“这些举措,使印度的工农业生产均有较大提高。深得人心。”

10、P876 第六段,“至大战结束前,共派出85艘驱逐舰参加反潜作战,并选出了400艘猎潜艇,美国海军参战是使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这段话,错处有三:第一,“并选出了”何意?二是“美国海军”前的逗点错,当为句点。第三,第三句中的“使”应删。

六、标点符号错误

1、P455 第四段第一行:“核心城市为律贝克公元1226年律贝克从德皇腓特烈二世那里获得特许状,成为帝国城市以后,发展迅猛,势力大增。”

“公元”前,当标点“。”“公元1226年”,应逗点。

“成为帝国城市以后”,缺主语。

2、P780页“两人志同道合,成为知交,在就学于南渊请安的往返路上,商讨灭苏我入鹿。夺取政权,以唐制为蓝本,进行变革。”“苏我入鹿”后的句点应为逗点。

3、P807 第三段,“创建同盟会与改良派做斗争公元1905年8月......”。“创建同盟会与改良派作斗争”,是小标题,当单独一行。后面的内容则另起一行。或者用句点隔开。类似错误在《孙中山成立同盟会》这一节还有3处。

4、P809 第二段,“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感到人类产生了伟大的希望,他对俄国革命发生了极大的兴趣,1918年夏......”“兴趣”后的逗点都应是句点。

5、P971 第二段,“但是,‘英国和美国不仅没有......”根据上下文来看,“英国和美国不仅没有....”不是引文,没必要加引号。如果是引文的话,则不应该只有上引号。

6、P876倒数第二段,“至大战结束前,共派出85艘驱逐舰参加反潜作战,并选出了400艘猎潜艇,美国海军参战是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失败的重要原因。”“美国”前的逗点应为句点。

七、译名不统一

1、P536(下册)第三段对米开朗基罗的译名,一会是米开朗琪罗,一会是米开朗基罗。将“Michelangelo”译成米开朗琪罗或米开朗基罗都没错,但是在同一部著作中,译名应当统一。这是常识。

2、P946 插图的说明文字是“德军绕过法国所谓‘不可逾越的’马其诺防线”,可是文中却是马奇诺防线。

八、年代错误、前后矛盾

1、P598 “其二,公元1976年1月,卓越的民主主义者托马斯·佩恩《常识》的出版,佩恩摈弃了...”。美国独立战争,哪能是1976年呢?它是将1776年错成了1976年。

再者,“的”应移至《常识》前,“出版”的后面应是句点。

2、P744 第二段,“公元1980年,他在纽约协助侨居美国的古巴黑人成立爱国组织‘同盟会’。”全文介绍的是19世纪古巴解放战争。19世纪怎么会有1980年?1980年,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当是“1880年”。

3、P785页,第一段,“21世纪的日本,封建贵族内部的斗争激烈。”这段讲的是日本近代史上的日本大化革新。日本大化革新,是公元645年。再怎么也不会是21世纪呀。

4、P903 倒数第三段,“2世纪20年代是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年代。”2世纪根本不可能。美国诞生于18世纪。具体时间是《独立宣言》发表的1776年7月4日。所以,文中的2世纪当是20世纪。

5、P1054 第二段,“自19世纪80年代以后,美一方面着力协调西方和亲西的伊斯兰国家,组成反前苏联联盟,压前苏联在阿让步......”19世纪80年代,有苏联入侵阿富汗吗?19世纪当为20世纪。

6、朗塞斯瓦尔峡谷之役是查理在位时的一场著名之战。文中先说是公元778年,后又在第354页中说是公元887年。

八、内容重复

内容重复,是本书的一大特点。现仅举几例。

1、“德意志帝国的诞生”与“普奥战争·两强争霸的历史”关于德意志的内容有重复,尤其是关于“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内容,而且引用俾斯麦同一段讲话的文字竟然存在较大的差异:

他大声宣称:“...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公元1848年和公元1849年的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P634)

他...并明确指出:“当前的种种重大问题不是演说词与多数决议所能解决的”,“要解决它只有用铁和血。”(P702)

2、“明治维新”中大量内容与“倒幕运动”重复。(P769——P772)

3、印度种姓制度大量重复

4、斯巴达也有内容重复

5、P337基督教的创立与传播内容重复

6、P647的《西属南美洲殖民地的独立战争》与P342《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基本重复

九、基本无注解。引文不注明出处

1、人物不作注,如“南渊请安”“苏我入鹿”(P873);

2、物名、地名等不作注,如“德国齐柏林飞艇”(P873),汉志;

3、引文不作注,如“据当时的记载说”(P874)。

全书有注解的共15处,即P89、P106、P107、P108、P121、P139、P140、P145、P147、P157、P217、P251、475、P517、P813。引文注明出处的有5处。

十、内容缺失和混乱

1、P811。文中说“(见黄埔军校)”和“(见关税自主)”。可是全书都没有“黄埔军校”和“关税自主”的内容。

2、从P594起是《美国独立战争》内容。可是美国战争的内容没完,却是《战场上的天才——拿破仑》。

3、在《英国的辉煌战争》(P659)这一节却有美国的《南北战争》(P687)

十一、分行不当

1、P907 倒数第三段,文中把第七条规定和第八条规定归为一段。据前文来看,第八条规定当另起一行,独立成段。

2、P1009 第一段,“基本内容是:利用本土作战的‘有利条件’,先以残存的陆海军、航空兵力实行特攻作战......”。可是文中却将“先以残存”这一句另起一行分段。

3、P171,第二段,“在他当政的第五年,汉谟拉比卧薪尝胆,积极扩军备战。到了第六年......”文中却将“到了第六年”另起一行分段。

4、P1011 末段,“切断本州与九州等本土岛屿之间的联系,以及本州南北的陆上交通......”文中却将“以及本州”这一句另起一行分段。

十二、内容顺序颠倒

1、P272 第二段,“当时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二是怎样处理波斯人内部的关系,其中包括国王和氏族贵族的关系;一是怎样处理波斯人和帝国境内其他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

十三、乱用错用前苏联

这套书,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将历史上的苏联统统称为“前苏联”,哪怕是历史文件和当时苏英美等国家领导人讲话中的苏联,也称“前苏联”。略举几例:

1、P918 倒数第三段“大陆政策的基本方针在于:‘谋求满洲国的健全发展,巩固日满国防,消除北方前苏联的威胁’......”

2、P919 倒数第四段,“四相会议进一步地确认了《帝国外交方针》。它在把‘粉碎前苏联侵犯东亚的企图......’”

3、P970 第四段,“美国政府在《谴责德国侵略前苏联的声明》中说,”“次日,罗斯福进一步声明,‘美国决定在可能范围内,全力援助前苏联’。”

4、P970 最末一段,“毛泽东指出,‘前苏联抵抗法西斯侵略的神圣战争......为着保卫前苏联、保卫中国、保卫一切民族的自由和独立而斗争’。”

十四、用词不当、生造成语

1、P1008 第二段,“日军在明显劣势、节节败退的形势下,为了和美军的海空优势相抗衡,把法西斯主义的疯狂和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起来,以亡命自杀来换取美军的军舰。”亡命自杀怎么换取美军的军舰?这句话的意思是用自杀来摧毁美军舰。因此,当用“摧毁”而不是“换取”。

2、P387 倒数第四段,“大败而退,德国十字军大部分断羽而归。”“断羽而归”,生造。

十五、照搬

1、p155 倒数第二段,“100多年前,这座震撼人心的艺术宝库却长期湮没在这茂密的森林中。......直到1819年,一名英国军官来这里狩猎时,偶尔才发现了这座石窟。”显然,这段文字是从他处照搬来的。因为阿旃陀石窟是1819年发现,100多年前是相对于1819年而言的,而非相对于作者著此书而言的。

2、P861 穿越时光轴。这篇《穿越时光轴》除了第一段是作者的外,其他部分,包括标题《革命途中的中国》都是照搬吕思勉先生《中国通史》的第五十四章《革命途中的中国》。

照抄就一字不落地照抄吧。本书却玩些小动作——篡改:

第一,将原文第二段拆分为八个自然段。原文“是时北方:曹锟为直、鲁、豫巡阅使”至“孙中山先生卒于北京。”为一段,而照抄者分为两个自然段。

第二,将原文的中文数字统统改为阿拉伯数字。

第三,误植标点符号。

P862页倒数第二段,原文“江苏将军”后有逗号,现却删去。

“通电说”原文无引号,而照搬者却添加引号。

“亦当一直争持”后是句号,而照搬者改为逗号。

“设立临时政府和临时议会”后原文为句号,现为逗号。且将逗号放在了引号外。

P864 倒数第二段“是时北方”后原文有冒号,现被删除。

第四,误改词语。

P862 最末尾一段 原文是“黎总统无可如何”,现将“如”改为“奈”。

最可气且可恨的是照搬者恬不知耻地说:“在此摘录了当时的一位革命家的《革命途中的中国》一文......”明明是全文照抄却说是“摘录”。再者吕思勉先生何时做过革命家?《革命途中的中国》是《中国通史》的最后一章。而《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将他在大学里的讲义整理而成的。它成书于民国二十八年,即公元1939年。照搬者不是在胡扯吗?

3、P414 乡村画家乔托。这一节的内容,据我的阅读经验判断,几乎是“剪刀+浆糊”。照搬谁的呢?极有可能是(意大利)安杰洛·塔尔图法里著,王静译 太白文艺出版社的《艺术人生-乔托》。因为我没有读这本书,所以只能推测。但是网上有几篇文章和本书的《乡村画家乔托》的文字一模一样。

十六、用语极其不严肃,出现严重的政治性错误

P931 穿越时光轴。它是介绍中国历朝历代疆域开拓的。可是标题居然是:《中国历史上的“掠夺”史》。尽管在“掠夺”上用了引号,但是作为一本学术著作,这是极其不严肃的。开疆拓土,不是掠夺。

此外,介绍的内容并非中国历朝历代的开疆扩土。

十七、其它

1、P1019 第四段,“决定把反党卫坦克第六集团军从西线调到匈牙利西部,......”这是希特勒的决定,党卫坦克第六集团军是纳粹的军队,怎么会有“反党卫坦克第六集团军”呢?再说纳粹军队只有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

2、P1041 第四段,“越南南人民于1959年开始了......”“南人民”是什么意思?根据上下文,当是越南南方或越南南部。

3、P1047 9号公路战役部分有这么一句“以九号公路秋轴线”。什么是“秋轴线”啊。

4、P184-185 在“希腊城邦兴起”这一小节里,分四个部分介绍,用序号⑴⑵⑶⑷标明。可是在(1)的部分又用⑴⑵⑶。而且在四个部分中,没有(3)。

5、P401 第三段,“教格里哥利利一世曾公然宣称:.......”应当是教皇格里哥利一世。

0 阅读:0

独立思考的石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