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其经典著作《重新认识你自己》中强调:“恐惧是思想的产物,它只存在于时间的维度中。“
这句话的大意思是恐惧只存在于时间的维度中,是思想利用时间来制造了恐惧。恐惧并非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由我们的思想所创造出来的。当我们对某个事物进行思考,赋予它各种意义和评价时,才会产生恐惧的情绪。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条蛇或遇到某一种情境时,如果我们的思想认为蛇或这种情境是危险的、会伤害我们,那么我们就会感到恐惧。但如果我们对蛇或某一种情境没有这样的思想认知时,就不会产生恐惧。
恐惧只存在于时间的维度中,由过去的记忆和未来的担忧所构成。
我们可能因为过去曾经经历过某些令自己恐惧的事情,这些记忆停留在脑海中,当遇到类似的事物或情境时,思想就会唤起过去的恐惧,让我们担心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同时,我们时常会对未知的事物产生恐惧,担心未来可能会发生不好的事情,这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在想象未来的各种可能性,并将一些负面的可能结果放大。
除了恐惧以外,痛苦、烦恼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也类似,也同样是自己思想的产物,也同样只存在于时间的维度中。
克里希那穆提的这句话说出了摆脱恐惧痛苦、烦恼和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方法在于直面负面情绪的本质、直面自己内心深处、或极度专注当下。
不同的人对同样事物和情境有不同的看法,恐惧等负面情绪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本身,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所导致。
以恐惧为例,恐惧其实是基于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对事物和情境的判断和解读而产生的。例如,有些人害怕蛇或某一种情境,但有些人并不害怕。
同理,面对同样的事物和情境,有些人会感到痛苦、烦恼或焦虑,但有些人并不会,甚至相反。例如,令某些人感到难以忍受的生活,但对另外一些人而言,或是梦寐以求的。
人们要学会与真实的自己相处,不逃避、不掩饰,直面自己的各种情绪和问题,追根究底背后的原因。当恐惧和愤怒等负面情绪升起时,不做抵抗、解释或逃避,只是安静地观察它们的流动,这种觉察本身就能带来转化。
当人们领悟到自己所应付的被动反应所产生的问题就是自己本身,那么他和那些意象之间的冲突就会消失。
神经可塑性研究表明,持续7天以上的非评判自我观察,可使前扣带皮层活动出现明显下降,从而削弱固有心理模式的支配性,消弱这些负面情绪。
对此,克里希那穆提强调,只有直面恐惧而不试图逃避,才能真正终结它。一旦你认清自己就是恐惧,和恐惧无二无别,自然会停止所有的斗争,然后恐惧就会完全止息下来。
与此同时,摆脱恐惧等负面影响的关键在于全然专注当下,当我们能够全然专注于当下瞬间实际发生的事情,不被过去的记忆和未来的担忧所干扰,就会发现很多的负面情绪其实是不存在的。
以恐惧为例,据美国心理学会(APA) 的数据显示,在人们恐惧当中,未来导向型恐惧占比达80%以上,其次是过去创伤型恐惧。这充分说明了绝大多数的恐惧并不是基于当下的情境,而是基于未来和过去。
神经学研究也显示,极度专注当下是摆脱恐惧的有效方式,当人们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当下的感官体验时,即使是真正令人担忧和危险的事情发生,人们的恐惧感反而减弱。因为思维来不及构建叙事,意识完全锚定在现实应对中。
对此,克里希那穆提强调,当人们只有完全地、彻底地存活于当下,才能摆脱恐惧。
恐惧是思想的产物,它只存在于时间的维度中。克里希那穆提这句话启示人们,恐惧等负面情绪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本身,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所导致,并且只存在时间的维度中。唯有直面它们、不加评判地察觉和观察它们、或全然专注当下,才能彻底摆脱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