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中的基辅,眼泪比雪更冷。2025年3月1日清晨,零下1摄氏度的街头,一位父亲颤抖着跪在独立广场的草坪上,反复摩挲着儿子的照片——他的孩子半年前在战场失踪,至今生死不明。“美国人承诺的援助呢?他们榨干乌克兰,现在连骨头都不剩!”他嘶吼着,周围献花的民众沉默低头。
就在前一天,泽连斯基与特朗普在白宫的激烈争吵通过媒体直播全球。特朗普要求乌克兰让渡50%矿产开采权换取军援,泽连斯基当场拒绝:“这不是和平协议,是卖国条款!”双方互呛激烈,最终泽连斯基被“请”出白宫,美国宣布立即停止对乌援助。
消息传回基辅,美国大使馆周边路口布满警察,防暴车戒备森严。一位为前线募捐的志愿者砸碎手机屏幕:“我们像耗材一样被美国榨取,现在他们连装都不装了!”拉脱维亚志愿者格拉日丹摇头叹息:“欧洲人终于看清,美国眼里只有利益。”
社交媒体上,乌克兰人痛骂美国“虚伪”,力挺泽连斯基硬刚:“割地换和平还能活命,被美国吸血只会亡国!”但质疑声同样尖锐:“没有美国援助,前线还能撑多久?”
夜幕降临,基辅的灯火依旧零星——俄军空袭让全城供电不稳。一位老人裹着棉被苦笑:“三年前他们说‘战斗到最后一人’,现在呢?我们流的血,到底为了谁?”
此刻的乌克兰,站在比战争更残酷的十字路口:是向强权低头求生,还是赌上国运孤注一掷?答案,或许就藏在街头每一朵凋谢的鲜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