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气越来越热,门诊里因积食内热来就诊的孩子明显增多。中医认为,"脾喜燥恶湿",而天气炎热,湿热交加,湿邪易困脾,导致脾胃运化功能下降。
加上孩子"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若饮食不节——如过量食用冷饮、油炸食品,或睡前加餐,食物不能及时消化,就会积滞化热。
此时,若单纯用消食药(如山楂、麦芽)可能治标不治本,而苦寒泻火药(如黄连、栀子)又容易伤脾胃。而生地(生地黄)性甘寒,归心、肝、肾经,既能清热凉血,又能养阴生津,尤其适合阴虚内热、津液不足的孩子。

1. 生地麦冬饮(适合阴虚燥热型)
做法:生地10g、麦冬6g,洗净后加水500ml煮沸后转小火煮15分钟,加冰糖调味。
功效:麦冬含麦冬皂苷,能促进唾液和胃液分泌;生地中的多糖成分可保护胃黏膜。两者协同,既能生津止渴,又能改善消化功能。适合口干舌燥、夜间盗汗、脾气急躁、舌红少苔的孩子
2. 生地山楂饮(适合积食内热型)
做法:生地10g、山楂6g、陈皮3g,加水600ml,煮20分钟,去渣饮用。
功效:山楂中的有机酸能增强胃蛋白酶活性;陈皮挥发油促进胃肠蠕动;生地则防止这些辛温药物伤阴。适用食欲差、口臭、舌苔厚腻、腹胀的孩子。
3. 生地百合粥(适合脾虚燥热型)
做法:生地10g、干百合10g、粳米50g,生地煮水取汁,加入百合、粳米煮成粥,可加少许蜂蜜调味。
功效:百合含秋水仙碱,能镇静安神;粳米提供易消化碳水化合物;生地调节肠道功能。适用睡眠不安、反复咳嗽、大便干结、面色萎黄的孩子。

患儿李某,男,6岁3个月,2023年5月初诊。家长代诉患儿近1个月来食量减少,挑食明显,尤其抗拒蔬菜。大便干硬如羊粪,夜间入睡后头颈部大汗淋漓。
平素喜食炸鸡、薯片等零食,每日饮水量不足300ml。近半年身高增长缓慢(3个月仅长1cm),体重下降0.5kg。
刘主任详细检查后发现孩子面色萎黄,口唇干红,口腔黏膜轻微充血。左上腹轻度压痛,舌质红,舌面少津,中部苔薄黄腻,脉象细数。
辨证:脾胃阴虚证,兼有食积化热。
病机分析:长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之阴,运化失司则食积;积久化热,耗伤津液,故见便秘、盗汗;阴津不足,肌肤失养,故面黄肌瘦;胃阴不足,受纳无权,故食欲不振。

治疗原则:以滋阴健脾为主,佐以消食导滞
开方:生地(清热凉血、滋阴生津)、麦冬(养阴益胃)、太子参(益气生津)、山药(健脾养阴)、炒麦芽(消食和中)、陈皮(理气健脾)、火麻仁(润肠通便)、炙甘草(调和诸药)。
除此之外,还叮嘱家长日常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辅助调理。

1.食疗方:生地麦冬饮,每日1剂,水煎代茶,分3次温服。
2.饮食调整:戒断油炸食品,改用蒸煮烹调。增加小米、南瓜等黄色食物,每日保证800ml饮水。
复诊记录:治疗1周后,大便转为每日1次,盗汗减少,食欲有所改善,能主动进食半碗米饭。舌苔变薄,中部微黄。后根据孩子病情调整,继续调理一个月后,体重增加,身高增长1.2cm,家长反馈孩子现在吃饭香、睡觉稳,性格也变得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