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当地时间4月2日下午4时,白宫玫瑰园内,特朗普在一片镁光灯中抛出了震动全球的“对等关税”政策。
这份涉及约60个经济体的征税清单,不仅将中国商品关税推高至34%,还把欧盟、加拿大、日本等传统盟友悉数纳入打击范围。
这是自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引发全球贸易战后,美国最激进的单边贸易行动。
消息一出,全球股市应声下挫,多国政府紧急召开会议商讨对策,而美国则是宣布国家紧急状态。

那这场看似“美国优先”的豪赌,究竟是特朗普一场孤注一掷的突围,还是破罐子破摔的自我毁灭?
在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政策后,世界各国迅速分裂成了两大阵营。一是以以中国、加拿大等个别国家为代表,已经明示将对美国采取必要反制。
例如中国商务部在“对等关税”政策公布后3小时内发表声明,强调“必将采取坚决措施维护合法权益”。
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则多公开警告“每一分加征的关税都将遭到对等回击”;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则紧急致电白宫,试图用“跨大西洋贸易战没有赢家”的警告挽回局面。

在此之前还真没多少国家将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当真,虽然特朗普总爱把“美国吃亏论”挂在嘴边,但翻开经济账本,真相截然相反。
过去几十年,美国之所以能维持巨额贸易逆差,恰恰是因为美元霸权的“吸金大法”:通过大量进口商品向全球输出美元,再靠美债和金融市场虹吸资本回流。
这套“进口-发债-收割”的闭环操作下,美国既享受了廉价商品,又用印钞机换走他国实体财富。说白了,贸易逆差非但不是美国的软肋,反而是其金融霸权的核心支柱。
如今特朗普却要打破这个维系美元霸权的机制,试图用19世纪的关税大棒解决21世纪的金融霸权问题,无异于饮鸩止渴。

而另一类则是有意妥协的国家。越南财政部连夜宣布降低美国汽车进口关税至15%,创下东盟国家最低水平。
印度商工部悄悄撤回了针对美国农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日本经济产业省官员被拍到深夜进出华盛顿威拉德酒店,据信正在紧急磋商半导体供应链豁免条款。
这种分裂态势让人想起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时的场景——当霸主挥动大棒时,小国只能在“反抗”与“臣服”间艰难抉择。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份“对等关税”政策中,我国被特别关注,除了34%的惩罚性关税外,美国还重启了针对中国跨境电商的“小额包裹战”。
所有来自中国的低价包裹将失去“800美元以下免税”的优待。美国海关给出的理由依旧老调重弹——“遏制芬太尼流通”。

尽管数据显示2023年美方查获的芬太尼中,真正来自中国的不足0.1%。这种“欲加之罪”的背后,是华盛顿对TikTok、Shein、Temu等中国互联网企业全球扩张的深度焦虑。
面对美国的组合拳我国的反击策略则显得更有章法。除了传统的关税反制,稀土出口管制清单的更新已在路上,5G技术专利费的追缴正在酝酿,就连美国引以为傲的农业州也收到了坏消息。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突然宣布暂停采购美国大豆。这些组合拳绝非临时起意,而是基于之前几年贸易战期间积累的丰富经验。

而且虽然如今特朗普表现的非常自信,但美国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根据摩根大通的最新测算显示,若全部关税落地,美国普通家庭年支出将增加2300美元。
而民主党人也没放过这个攻击机会。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已提交议案,要求国会审查总统的关税权限。
这份获得12名共和党议员暗中支持的提案虽难以通过,却暴露出当今美国政治联盟的裂痕。就连向来支持强硬对华政策的美国商会,也罕见发表声明警告:“每保留一个制造业岗位,可能要牺牲三个服务业岗位。”

这种反对声浪与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出台时的情景如出一辙,当年那份法案最终导致美国出口暴跌60%。
当特朗普在玫瑰园宣布“这是美国伟大的新起点”时,佛罗里达州的港口工人正在抗议中国木材断供导致码头停工,得克萨斯州的农场主看着滞销的棉花堆满仓库,硅谷的科技公司为芯片涨价15%的邮件焦头烂额。
这些场景已然构成了美国经济的现实图景——所谓的“制造业回流”尚未见踪影,现有产业链的崩溃已然开始。

中国方面的应对则显得更具战略耐心。从限制关键矿产出口,到启动WTO争端解决机制,甚至联合新兴市场推动本币结算。
巴西刚和中国签了人民币贷款协议,沙特石油交易去美元化加速,这些都在动摇美元霸权的根基。说到底,关税战从来不只是贸易战,更是货币战、科技战、规则战的综合体。
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与当年我们应对特朗普首轮关税战时如出一辙。历史数据显示,2018-2020年中国对美出口下降的13%,被对东盟、欧盟出口增长21%完全抵消。
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用“阴云密布”形容当前形势。报告指出,若主要经济体全面开打关税战,2024年全球GDP增速可能跌破2%,1600万人面临失业风险。

这种预测并非危言耸听——1930年代的贸易保护主义曾将大萧条延长整整七年,2002年小布什政府钢铁关税引发欧盟报复,直接导致美国损失20万个就业岗位。
更加耐人寻味的是,就在特朗普宣布加税前一周,美联储刚刚推迟了降息计划。这种政策矛盾暴露出美国经济的根本困境。
既要维持美元霸权需要输出逆差,又想通过保护主义实现产业回流,如同同时踩下油门和刹车。
国际清算银行的警告一针见血:“当世界不再愿意吸收美元时,美国就将面临真正的清算时刻。”
如今美国内部的通胀压力、政治分裂、债务危机,就像三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

当特朗普宣称“关税会让美国再次强大”时,他或许忘记了——2018年对华加征的3700亿美元关税中,有92%最终由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承担。
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单边主义从来都是死胡同。从当年大英帝国的《航海条例》到特如今朗普的“对等关税”,霸权逻辑终将在经济规律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如今美国的经济显然经不起特朗普这么折腾,中国也不会坐以待毙。王毅外长已经把话挑明,既然美方没有听进去,中方为了捍卫自身利益,也绝不会手软。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