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亏大了!花费九年时间打造沙特高铁,到头来赔了40亿

韩知许说文史 2025-04-05 20:34:43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2009年,中国铁建签下一份价值120.7亿元人民币的沙特麦加轻轨合同。彼时,这家中国基建巨头信心十足——项目评估合理,预期毛利率高达10%,看上去是一笔稳赚不赔的跨国生意。

然而,九年后,当轻轨在2018年开通时,外界看到的不是庆功宴,而是41.53亿元的巨额亏损单。从“黄金项目”到“烫手山芋”,这场耗时九年的国际工程究竟发生了什么?

2009年2月10日,中国铁建与沙特城乡事务部签署的麦加轻轨合同,在中东市场引发震动。

当时这份价值66.5亿沙特里亚尔(约120.7亿元人民币)的合同金额,是当时中国企业在中东承接的最大基建项目之一。

这条连接麦加萨法与穆戈达莎的轻轨也被沙特政府视为解决每年数百万朝觐者交通拥堵的核心工程,而中国铁建则将其视为打开中东市场的“金钥匙”。

项目首次采用“EPC+O&M”模式,即从设计、采购、施工到三年运营维护全链条承包。

这一模式对中国铁建而言是全新挑战——此前其海外项目多为“交钥匙”工程,建成移交即可抽身。

但面对沙特的特殊需求,中国铁建选择接受。项目初期评估显示,工程量与成本匹配,预计毛利率8%-10%,管理层甚至公开表示“风险可控”。

签约过程采用一对一谈判,双方对条款反复推敲。一切准备就绪后,中国铁建迅速调集资源,项目于2009年正式启动。然而,正是这份“完美合同”,为日后的灾难埋下了伏笔。

签约前的评估报告显示,工程量与成本核算“完全可控”,预计毛利率与常规项目持平。沙特方面采用直接协商而非公开招标,更让中国铁建认为谈判空间充足。

项目初期一切推进顺利,为了尽快完工2009年8月起,中国铁建方面负责人甚至三赴麦加督战,中铁十八局召开“背水一战”动员会。

沙特驻华大使馆单日最高签发60份中方人员签证。项目高峰期,2万名劳工(含上万中国人)在沙漠中昼夜施工,场面堪比“基建版敦刻尔克”。

争议出现在沙特方面突然提出的设计变更。按照最初的合同约定高铁上空调系统按38℃标准设计,但沙特方面在施工中途要求提升至46℃。

这一调整不仅直接推高了项目的设备成本,更导致管线布局全面返工。而在这之后类似变更接踵而至:信号系统兼容性升级、车站抗震标准提高……每一次“微调”都让预算表上的数字悄然膨胀。

真正的致命一击来自运能争议。合同规定首期需达到35%运能,中方理解为开通4个车站即可达标。但2018年临近交付时,沙特突然要求9个车站必须全部投用,否则视为违约。

此时距离工期截止仅剩数月,中国铁建被迫进入“战时状态”国内铁道部暂停其他项目拨款,集中资源支援麦加;施工现场高峰期聚集2万名外籍劳工和上万名中国员工,沙特驻华使馆单日最高签发60份工作签证。

中国铁建总裁赵广发三赴沙特督战,中铁十八局召开“背水一战”动员会,一切只为保住工期。2018年,轻轨“奇迹般”如期开通,但代价远超想象。

2010年10月,当中国铁建在财报中披露41.53亿元亏损时,资本市场瞬间炸锅。A股股价单日跌幅超5%,H股遭遇外资机构集体抛售。细究账目会发现:合同收入锁定在120.7亿元,实际成本却飙至160.69亿元。其中39.99亿元来自工程超支,1.54亿元用于填补贷款利息缺口。

面对成本失控,法律层面本有止损机会。按国际工程惯例,承包商可在业主违约时停工索赔,但中国铁建选择了沉默。

知情人士透露,若停工,沙特有权没收12亿元履约保函,但这与最终41亿元亏损相比并非不可承受。真正让决策层犹豫的是背后的巨大代价。

麦加轻轨是中东标杆工程,沙特更是中国基建出海的核心市场。一旦项目烂尾,不仅中国铁建的信誉受损,整个中国企业在阿拉伯世界的形象都可能遭受重创。

更关键的是,沙特作为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基建投资需求高达万亿美元级别。为长远利益,中国铁建硬生生吞下苦果,内部甚至提出“不讲条件、不讲价钱、不讲客观”的口号,将工程强推至完工。

之后中方整理出厚达2米的变更证据材料试图向沙特方面索赔,沙特也同意成立赔偿委员会,但三年过去仍无实质进展。

关键分歧在于合同解释权:沙特坚持“35%运能必须通过9个车站实现”属于常识,拒绝对车站数量进行额外补偿;46℃空调标准则被视作“应有义务”,而非设计变更。

更棘手的是,合同未明确变更索赔的具体流程,沙特利用这点将谈判拖入僵局。

这种不对等博弈早有预兆。2009年沙特人均GDP达1.8万美元,是中国同期水平的5倍,其业主单位在谈判中始终占据强势地位。

而中国铁建作为首次进入中东市场的“新生”,既缺乏应对突发变更的经验,也低估了宗教圣地工程的严苛标准——麦加轻轨每年仅密集使用5天(朝觐期),但维护标准却需达到365天全勤运营。

最终这场沙漠中的豪赌以41亿亏损写下沉重注脚。当中国基建狂飙突进时,麦加轻轨像一面镜子,照出光鲜数据背后的真实成本。

那些未写入合同的“隐形条款”、未被量化的政治风险、未被重视的文化差异,才是国际工程战场上最致命的流沙。

如今,当中国企业在沙特NEOM新城、红海旅游区等千亿级项目中再度亮剑,是否已从这场“沙漠学费”中炼出真金?

参考资料: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