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可很多夫妻到老也没等来相伴,只有无尽的痛苦。
年轻时还可以任性地离开,老了离开能去哪儿?有了更多的捆绑和责任。
有人照顾瘫痪老伴多年,换来的却是每日责骂。这样的故事,正在无数银发家庭中上演。

一、把付出当筹码的老伴
65岁的张伯每天都要听妻子重复这些话“我为你生儿育女”“我把青春都给了这个家”。
去年他查出肺癌早期,想用积蓄做手术,妻子却把钱给了儿子买房,手术后儿子连病房都没进,是护工老周天天给他送鸡汤。
还有我们小区刘姐,伺候瘫痪丈夫十五年,自己累出腰椎间盘突出。
有次她疼得下不了床,丈夫竟用拐杖敲她后背:“装什么死?我饿了,赶紧给我做饭”
在丈夫潜意识里,老伴就应该伺候自己,毕竟自己是孩子的亲生父亲,有婚姻在,老伴就有照顾他的义务。
感情不是买卖,晚年更该互相体谅。遇到把婚姻当储蓄卡的老伴,要么打开天窗说亮话,要么学聪明点先对自己好。

二,拖全家下水的老伴
楼下李叔的故事让全小区唏嘘,退休前是中学老师的他,退休后迷上赌牌。
开始说“小赌怡情”,后来把两套拆迁房都输了。女儿凑钱帮他还债,他偷走外孙的压岁钱继续赌。
去年冬天,老伴在去棋牌室找他的路上突发心梗,手里还攥着没来得及吃的降压药。
晚年,老伴还有改不掉的恶习,比孤独更可怕。
菜市场卖豆腐的王奶奶,丈夫酗酒三十多年。
有次醉倒在雪地里冻掉三根脚趾,出院第一句话却是“给我打酒去”。
现在王奶奶在老年大学教剪纸,说:“守着他早死了,分居反而多活几年。”
赌牌、酗酒这些毛病,年轻时改不掉,老了更变本加厉。
该切割时就切割,棺材本别填无底洞。

三,把家当刑场的老伴
72岁的王阿姨有次在公园对我说:“我家老陈那张嘴啊,比手术刀还利。”
她烤了三十年面包,丈夫永远说“猪都不吃”;她穿件新衣裳,对方就嗤笑“老黄瓜刷绿漆”。
去年体检查出乳腺癌,丈夫第一句话是“治什么治,浪费钱”。
说实话,精神凌迟比孤单更折磨人。
还有对门赵教授,退休前是系主任,在家却被妻子骂“废物”。
有次他高血压住院,妻子在病房当众数落:“活该!谁让你把退休金给山里学生?”
语言暴力也是家暴。

老年人心理更脆弱,长期贬低打压真的会要命。该反抗时就反抗,别让棺材成为最后的避难所。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写道:“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但这份从容,不该是忍出来的。
有些老伴像不合脚的鞋,年轻时能忍痛穿,老了就该换成舒适的布鞋。
毕竟夕阳无限好,何必困在有毒的关系里等天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