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承包再延三十年,政策一锤定音,农民的心算是落了地。可那些没分到地的乡亲们,心里难免打鼓:这地一辈子都分不到了?政策定盘子的背后,更得端平土地这碗水。
一、延包政策稳的是人心,更是饭碗从安徽试点到全国铺开,土地延包三十年让农民吃下“长效定心丸”。当年分田到户,家家户户铆足劲开荒种粮,荒地变良田的奇迹靠的就是土地权属稳定。如今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全国11亿块承包地有了“身份证”,农民敢往地里投钱修水利、买农机,土地产出力翻着跟头涨。河南周口的老张头算得明白:“承包期长,我花两万块给麦田铺滴灌,三年就能回本,值!”

其实村里早有安排,每个生产队都留了5%的机动地,加上农转非收回的地、开荒未分的田,零零总总能凑出两成耕地。河北赵家沟去年清账,硬是从干部亲属手里追回120亩“私占田”,重新分给28户无地村民。村支书老李拍着胸脯:“只要较真查,没有挤不出的地!”这些土地就像蓄水池,水位低了就该开闸放水。

没地的乡亲们路子宽着哩!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七成都是外村人租地经营。政府牵线搭桥,每亩还给500元租金补贴。重庆江津搞起“代耕代种”,老王家三个儿子进城打工,30亩柑橘园交给合作社打理,年底照样数票子。更别说国家免费教技术,学成大棚种植的河南小伙刘强,在扶贫车间包了50亩地,比自家分的地还多三倍。

土地大稳定,小调整就像给庄稼间苗。湖南浏阳试点“五年微调”,谁家添丁进口、谁户绝嗣收地,村民议事会上摆桌面上说。但有的村干部怕得罪人,宁肯揣着明白装糊涂。江西某村30亩果园被前任支书亲属把持二十年,直到巡察组进村才重见天日。土地账本晒在阳光下,歪心思自然无处藏身。

中央文件白纸黑字写着:不得打乱重分,但要公平利用。四川成都建立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合同公证、价格评估一条龙服务,既防强租强占,又保合理流转。广西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七旬老汉黄大友当上监督员后,追回集体土地47亩,全村拍手叫好。规矩立住了,歪风邪气就刮不起来。

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延包政策保的是大多数人的安稳日子,但也不能让少数人永远望地兴叹。只要干部多跑腿、政策多发力、乡亲多动脑,没地的难题总能趟出路子。三十年的时间足够长,长得能让荒山变果园;三十年的光景也很短,短得不能让一代人寒了心。土地这碗水端平了,乡村振兴的路才能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