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唐]李白é méi shān yuè bàn lún qiū
峨眉山月半轮秋,
yǐng rù píng qiāng jiāng shuǐ liú
影入平羌江水流。
yè fā qīng xī xiàng sān xiá
夜发清溪向三峡,
sī jūn bú jiàn xià yú zhōu
思君不见下渝州。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隋末,其先人流徙碎叶(今中亚巴尔喀什湖南面),李白出生在那里。五岁随父亲迁居四川绵州(今江油)青莲乡,自号青莲居士。幼年就学蜀中,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其幼年就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功底。他性格豪放,喜击剑任侠。二十五岁“仗剑去国”离开四川,怀着“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宏愿在全国各地漫游。天宝(唐玄宗后期年号)元年,经人推荐到长安任供奉翰林(一个闲职,做些文字工作),不到两年便遭权贵谗毁而去职。“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的两个儿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李璘都领兵抗贼,但暗中争权。李白参加李璘幕府,后李璘兵败被李亨所杀,李白受牵连被判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后又到处漫游。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李白诗的主题可用一句话概括: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反权贵轻王侯,狂放不羁,但同情人民,关心政局。他的诗取材广泛,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清新自然,风格飘逸豪放,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
字词注释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应是上弦月或下弦月。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发:出发。
清溪:即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
渝州:重庆。
诗词译文
峨眉山上半轮秋月高高悬挂,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随着江水悠悠流动。夜间我乘船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心中思念君却难以相见只能顺江前往渝州。

特色赏析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离开四川途中所写,以峨眉山月为背景,写他出川的行程。四川是他生活二十多年的第二故乡,峨眉是四川的名山,他要离开故乡了自然有些留恋,这首诗抒发的是留恋之情。此时李白正当年轻,风华正茂,尽管这首诗抒写离情,基调仍然明快畅朗。
从这首诗看,李白出川的行程是:一个月夜,从峨眉山下的清溪出发,乘舟人平羌江,途经渝州,驶向三峡出川。诗题是《峨眉山月歌》,“月”是中心词,是行程中的“伴侣”,也是艺术构思的线索。首句写的是山上之月,二句的“影"是水中之月,三句的“夜”是“月夜”,末句的“思君不见”仍是说“月”不得复见,正是“月”一路陪伴诗人“下渝州”“向三峡”,所以“月”是全诗的纽带,人月依依表达的都是惜别之情。
五个地名用舟行贯穿起来,巧妙地铸成清晰的行程图,既是纪行又有写景与抒情作用,读之非但不觉堆砌,反而造成行色匆匆之感,让人觉得李白正满怀希望地奔向未来去实现心中的宏大抱负。巧用地名奏出一曲既情思绵绵又昂扬奋发的乐章。对这一艺术构思,明人王世贞赞为“此老炉锤之妙”,显示了李白高超的艺术功力。
对这首诗末句的理解有争议,末句的“思君”中的“君”指谁?一种意见认为指留川的朋友,另一种意见认为指“月”。清人沈德潜说:“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已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沈的看法是对的,从诗的主题与构思看,“君”指的应是“月”。说“思君不见”是因为船已经“向三峡”,因为三峡峭壁层峦、江面狭窄,天只剩一线,所以月不得复见;而出川以后,峨眉月更不得复见。这首诗的主题是写对家乡的依恋,峨眉是诗人的家乡,“峨眉月”就代表家乡,“思君”即思月,也就是思乡。从诗的构思看,首句由“月”起,末句由“月”结,全诗由月串连,末句用“思君不见”加浓的留恋情结。此诗将月拟为人愈显浪漫气质,这正是构思之妙,也是李白诗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