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将所谓“美国优先”理念贯彻到底,特朗普一上台,就举起关税大刀挥向了世界。然而,其酝酿出的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并没能坚持多久,在实施还不到48小时之际,特朗普就率先喊停了。
对于特朗普而言,喊停的主要原因,就是意识到美国确实没能力以一己之力对抗世界了,于是其便转变策略,宣布对75个国家提供为期90天的豁免,并在这90天内极力拉拢这些国家,从而形成一起对抗中国的阵营。
(我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做出回应)
站在这75国的角度来看,90天的期限并不算长。所以一定要在这个期限内争取和美方谈判,从而达成更长时间的豁免。据美媒透露,当下数十个国家已经和美方展开了接触。可以预见的是,在这个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施压下,必定会有不少国家做出让步。
在这一状况之下,中方这边,也向这些国家发出了“劝告”。
日前,我国商务部表示,美方滥用关税手段,胁迫他国开启谈判,实际上是拿“对等”当幌子实施单边霸凌。在这种背景下,中方也要劝告各国,绥靖政策换不来平等,一味对美妥协也无法得到尊重,与虎谋皮更是只能两头落空。如果出现这种状况,中方也绝对不会接受,必将采取反制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中方这番话,既有劝告之意,也有警告之意。
劝是要劝各国,外交策略上要坚持战略自主,一味对美方做出让步,不仅换不来美方的尊重,还会助长美方变本加厉的气焰。
而警告,则是要让各国明白,若是在和美方谈判过程中,以损害中方利益作为交换条件,中方也绝不会罢休,势必不会给这些国家好果子吃。
(美总统特朗普)
在这一点上,中方必定是言出必行,且现阶段已经有所行动了。
中国海关最新数据显示,从今年三月份开始,中国已经大幅减少了从一些主要供应国的粮食进口,而受到这一打击最大的,当属欧盟和乌克兰了。
从中方数据来看,中方三月份粮食进口量减少了75%,减少的谷物中,玉米采购量下降到了原来的0.04%,小麦的进口量则减少了九成。
具体到国家的话,对乌克兰粮食的购买量,从一年前的1.413亿美元,减少到了6万美元。欧盟这边情况又好一些。中国从德国的进口量下降到了四万四千美元,法国则下降到100万美元,从丹麦和意大利的采购量非常小,保加利亚则完全没有交易量。
欧盟之外的国家中,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减少了至少一半。
其实,中方减少进口的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很容易对美方妥协,其中乌克兰最为典型。在中美博弈背景下,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前几日就再次甩锅中国,试图将俄乌冲突持续不休的原因部分归咎于中国。此举不排除是其通过迎合美国来向中国施加压力的一种策略。
对于这些国家而言,和美国合力对抗中国,不会给其带来什么好处,反而还会为其增加更多的风险。
首先就是会付出经济代价。当下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本质上是通过提高进口商品价格来保护本国产业,但实际成本都由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承担。若其他国家配合美国限制对华贸易,同样需要承担进口替代成本。例如,越南、印度等国的制造业高度依赖中国中间品,若切断与中国供应链联系,其生产成本将飙升,甚至可能引发国内通胀危机。
再加上现阶段全球80%的制造业供应链集中在东亚,中国作为核心节点具有不可替代性。美国要求盟友“去中国化”,但短期内无法建立同等规模的替代网络。在这样的背景下,若其他国家若盲目跟随美国政策,将面临产业链断裂的风险。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其次,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去年年进口额高达2.5万亿美元。若相关国家因配合美国而失去中国市场,其农产品、能源、高端制造品将面临出口萎缩的困境。如俄罗斯通过扩大对华能源出口获得了稳定的收益,而与中国对抗的国家可能错失此类机会。
最为重要的是,美国对全世界做出的承诺存在不可靠性。无论是第一任期还是现在,特朗普的各种政策,都具有高度的投机性。就拿关税政策来说,特朗普左右摇摆已经导致市场出现混乱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若这些国家依赖美国豁免,很可能因政策突变陷入被动。
更何况美国一向难改利己本质。其要求世界各国“增加对美采购”“提供资金支持美国维护全球公共产品”,本质是将这些国家,作为转嫁国内经济压力的工具。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与美国站队对抗中国,短期确实可能获得有限的关税豁免,但之后所带来的供应链断裂、中国市场流失、中国反制、美国政策反复等多重风险,都需要这些国家自己承担。
相比之下,维护多边贸易体系、深化与中国合作,才是符合历史趋势的理性选择。正如中国商务部所言,“绥靖换不来和平,妥协也得不到尊重”,唯有坚持公平正义,才能避免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