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冠一怒为红颜?揭吴三桂降清真相: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麦尔历史家 2025-04-16 17:55:31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写了一首关于同时代的名妓陈圆圆的诗,有如下诗句,其中就有“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一句。

《圆圆曲》: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这话的大概意思是:

君王当年离开了人间,将军破敌收京让开了山海关。全军痛哭披上了缟素,哪知道将军冲冠一怒是为了红颜。还说红颜流落不是他所系恋,还说逆贼命中注定灭亡是因为迷于饮宴。像闪电般扫荡黄巾、平定黑山,哭毕君王和老父亲再和她相见。

诗中的君王指的是崇祯皇帝,当时在煤山自缢身亡了,将军指的是镇守山海关的辽东总兵吴三桂,红颜指的自然就是一代名妓陈圆圆,说的是吴三桂因为刘宗敏抢了陈圆圆很生气,继而投降了清朝,导致清军入关。

一代名妓陈圆圆

山海关之战决定了明末清初的历史,谁能赢得这一战,决定了谁能入关中原,在这一战中,吴三桂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手握明朝最后一支精锐军队-关宁铁骑,是明朝抵抗清军入关的中坚力量,可惜清朝还没入关,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就打到了北京,灭亡了明朝。

崇祯皇帝一死,吴三桂成为一个尴尬的存在,他所效命的政权都灭亡了,前有清朝虎狼之师等着入关,后有农民军步步进逼,吴三桂没有足够的力量自立,他只能选择投靠一方,他投靠李自成,李自成就能在北京站稳脚跟,他投靠多尔衮,清军就能入关建立政权。

李自成进京后,吴三桂的家人都在北京,包括他的父亲吴襄、爱妾陈圆圆以及家族38口人,按理来说,吴三桂是有顾忌的,他投靠李自成的可能性最大,但是吴三桂最后却丝毫不顾及家人的安危,反而投靠清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吴三桂这么做?

《明史 流寇》:“初,三桂奉诏入援至山海关,京师陷,犹豫不进。自成劫其父襄,作书招之,三桂欲降,至滦州,闻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自成怒,亲部贼十余万,执吴襄于军,东攻山海关,以别将从一片石越关外。三桂惧,乞降于我。

吴三桂

吴三桂奉崇祯皇帝的命令率军入京支援明朝,但他还没有到,北京就被农民军攻陷,吴三桂犹豫是否继续前进,李自成当时俘虏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写信给吴三桂,企图招降他,吴三桂也准备投降李自成,走到滦州时,听说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掠去。

吴三桂很生气,于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迅速率军返回山海关,准备攻打李自成,李自成也生气了,带着吴襄率军攻打山海关,派将领从一片石越关,吴三桂害怕,于是投靠清朝,在一片石之战中,吴三桂与李自成打得两败俱伤之时,清军出手,李自成大败。

吴三桂为了个女人就改变初衷,背叛李自成,投靠清朝,从历史来看,这是不对的,吴三桂不是这样的人,吴三桂有亲人38口在李自成手上,包括他的父亲吴襄,你看吴三桂惧怕过吗?

并没有,吴三桂这种政治人物,不会轻易受到威胁,而且他对未来看得比较准,不会因为族人和爱妾影响前途,况且陈圆圆只是个妾,妾在当时可以买卖,可以直接赠人,可以直接丢弃,地位很低,吴三桂这个人又不是什么痴情之人,不会为了一个女人而改变想法。

李自成

吴三桂降清主要有四个原因:

1、阶级矛盾。

李自成率领的是农民起义军,主要由底层百姓组成,而吴三桂出身武将世家,他的父亲吴襄曾是明朝锦州总兵,他的舅舅祖大寿曾是明朝辽东总兵。

从吴三桂的家世来看,他是属于地主阶级的,或者说是统治阶层,李自成起义提出了“均贫富”、“均田免赋”的口号,一是平分财富,二是平分土地、减免繁重的赋役负担。

这明显就是阶级口号,是为农民服务的,对于地主阶级或者统治阶层来说,双方是天生对立的,农民一直对地主阶级是仇视的态度,尽管李自成有招揽明朝旧臣的政策,但对于吴三桂来说,阶级的矛盾很难消除,长期来看,吴三桂如果投靠李自成,前途并不明朗。

李自成的农民军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对于地主阶级和统治阶层多采用了屠杀与打击的手段,比如朱氏皇族,李自成采取了系统性地屠杀,农民军每到一地,就把朱氏皇族全部杀光,无论朱氏皇族是否投降,一律屠杀。

代王朱传㸄及宗室4000余人被李自成农民军所杀,太原晋王及宗室400多人被杀,另有旁支宗室一千余人被杀,兰州的肃王朱识鋐、宁夏的庆王朱倬漼、洛阳的福王朱常洵等12位藩王被李自成杀害。

吴三桂与李自民有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地方的世家大族、地主豪强同样被杀了不少,财产也被抢掠一空,这种严重的阶级矛盾也让吴三标不敢投降李自成。

李自成进京之后,农民军上上下下迅速腐化,军纪败坏,高层领导纵情享乐,下层士兵纵兵抢掠,连普通百姓也不放过,完全不像一个政权的样子。

2、吴三桂是关外武将世家。

吴三桂是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人,今辽宁绥中县人,他的父亲吴襄在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逃亡, 导致全军覆没,他的舅舅祖大寿在那一战投靠了清朝。

从祖大寿投降清朝到吴三桂投降清朝,中间有13年时间,虽然祖大寿有几年时间一直在清朝和明朝之间摇摆,但最终还是投靠了清朝,还包括祖大寿的堂弟祖大乐、从弟祖大名与祖大成,祖大寿投降清朝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家族。

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吴三桂与清军联系就是通过祖大寿来搭桥,皇太极一度要求祖大寿劝降他的外甥吴三桂,祖大寿对吴三桂的影响较大,吴三桂本来也是关外武将世家,吴家与祖家又是联姻。

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投降清朝影响了吴三桂

在这种背景之下,吴三桂投降清朝显然比投降李自成更有把握,他的舅舅就是他的榜样,换了别人,大概率也会选择投靠清朝。

3、李自成追赃助饷的政策。

李自成进京后,在北京实行追赃助饷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就是:通过强制没收明朝官员及地主豪强的财产,来解决军队的粮饷及政权运转的费用。

采取的手段也是毫无章法,甚至是暴力手段,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抢,主要针对的是明朝的中上层官员以及地方豪强,还包括皇亲国戚和宦官。

李自成甚至强制规定明朝高官必须捐出一定的钱财,比如内阁大学士需缴纳10万银两,部院官员3~7万银两,翰林院官员1~3万银两,低级官员则一千银两起步。

如果官员交不出钱,就采用酷刑对待,部分官员因为没钱而被打死,比如首辅魏藻德因交不出钱财被拷打致死,这种政策完全是强盗行为,而且得罪了整个地主阶级与官僚阶层,这些人全部倒向清军,这也是李自成农民政权失败的原因之一。

吴三桂担任辽东总兵,在明朝是正二品的高官,他和他的父亲吴襄正是李自成追赃助饷政策的对象,你是吴三桂,会投降李自成吗?肯定不会。

李自成追赃助饷的政策得罪了明朝官吏与豪强

4、清朝对于明朝降将的优待。

相对来说,清朝对于降将的优待比李自成开明得多,清朝在入关之前就有大量的明朝官员投靠,大多待遇优厚。

比如李永芳是最早投降清朝的明将,在努尔哈赤时期就投降了,被封为三等副将,娶了努尔哈赤之子阿巴泰的女儿,还获得“免死三次”的特权。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投靠清朝,后来因为有功劳被封王,皇太极时期,原毛文龙部将孔有德就受封恭顺王,原毛文龙参将耿仲明被封怀顺王,原明广鹿岛副将尚可喜则被封为智顺王,汉人将领都能封王,这待遇可不低了,

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投降清朝之后,被封为兵部尚书,一方大员,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投靠清朝之后,又在明朝与清朝之间反复了几年,清朝仍然优待于他,保全祖大寿宗族,最终引得祖大寿二次投降,这对吴三桂影响最为深远。

明朝降将投降清朝都能被善待,相反,投靠李自成的虽然也有被善待的,但也有被杀的,农民军完全没有章法,因此风险很大,吴三桂自然会算这笔账。

在多个因素综合考虑之下,吴三桂选择投降了清朝,压垮他的不止一根稻草,这是基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决定的,尽管有亲人在李自成手上,但相比于自己的前途来说,吴三桂显然考虑得更多,至于陈圆圆,远远不可能达到让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地步,那只是诗文的说法,不是历史。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