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亦乔,6万+粉丝的读书博主~
有人问林徽因:“一个女人最有魅力的时刻是?”
她答:“坐在书桌旁,专注做手头的事。”
很多人提起林徽因,脑海中浮现的是她的美貌和八卦,冰心暗讽她是“交际花”、徐志摩为她遭遇空难,金岳霖为她终身未娶......
于是,有人给她贴上“绿茶”的标签。
可这些流言蜚语,不过是旁人的茶余谈资,林徽因是被误解最深、也被低估最久的天才女性之一。
相比于她的成就,这些谣言不值一提。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和先生走过全国 15 各省,190 多个县,考察测绘 2738 处古建筑。
在流亡岁月中,她用双脚和双手填补了中国建筑学的空白。
年近 40 岁,我才真正读懂林徽因:她身上真正让人着迷的,不是外貌、家境和学历,而是以下三点。

1.对于学习,深耕自己
林徽因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林长民是留学生,气质儒雅,诗文和书法都很精通,家中叔伯姑姨也都才华横溢。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林徽因早早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
6岁时,她就能识文断字,开始为祖父代笔给父亲写家书。
在一封封信件往来中,父亲不知不觉将她视为同辈知己,常常忘了她只是个孩子。
此后,林徽因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文章清新自然;与此同时,她对建筑学、舞台设计乃至期刊插图等,也萌生了浓厚兴趣。
16岁时,林徽因跟随父亲奔赴伦敦。
初到异国,语言不通,可这丝毫阻挡不了她求知的脚步。
她常独自坐在角落看书,一读就是一整天。
林徽因从小痴迷建筑学,但到了宾大读书时,建筑系不收女生。
面对阻碍,她没有退缩,而是另辟蹊径,注册了美术学位,同时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
就这样,凭借着热爱与坚持,她最终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
《人民日报》说:“想要找到水源,与其凿许多井,不如集中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所谓挖十口浅井,不如挖一口深井,说的就是深耕自己。
深耕自己,需要耐心,也需要决心。
一个人真正的远见,是看清自己的方向,持续积累,不断深耕。

2.对于事业,坚守初心
留美期间,林徽因接受采访时,语气铿锵:“等我回国,一定要带回东西方碰撞的真正意义。”
当时,国内在“接轨世界”的浪潮中,我们独特的本土艺术正被忽视,她心里特别着急。
她深知,不管西方艺术如何,但我们的文化瑰宝绝不能丢。
她想做的,不仅是展示西方艺术的精华,更是让中国文化的根基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
七七事变爆发后,战火燃遍大地,恐慌笼罩着每一个人。
林徽因却在给女儿的信里写道:“我们做中国人,就得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要有决心。”
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冲到保护文化遗产的第一线。
在她眼里,那些古老的建筑,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每一座都是华夏文化的脊梁,绝不能毁在乱世。
为了保护古建筑,林徽因常常亲自爬上屋顶,不顾危险,拿着工具认真测量、仔细记录。
屋顶又陡又滑,风吹日晒,但她从未想过退缩。
生活就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一边要照顾孩子,操持家务;另一边,又要在昏黄的灯光下绘制图纸。
那些密密麻麻的线条,是她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可她从没因为角色切换而手忙脚乱,反而在家庭和事业之间找到了一种坚韧的平衡。
她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从南到北,那些古老的建筑瑰宝在她的记录下得以延续,让中华之美代代相传。
47岁那年,患有肺结核的林徽因曾为了野外考察工作,乘坐驴车进山,在破庙中避雨被臭虫困扰,常常担心断餐挨饿,甚至还有生命危险。
但为了挽救濒于失传的景泰蓝工艺,她拖着病体,一家家走访工厂。
在嘈杂的车间里,她和工匠们反复讨论,无数个日夜后,终于设计出一批极具民族风格的图案。
她的一生,都在为心中的事业坚守初心。
《后汉书·耿弇传》里有句话:“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而林徽因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初心的力量:它不仅是出发时的方向,更是途中坚守的动力。
俗语说,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
但对林徽因而言,初心才是她最坚实的根基。
一个人如果没有初心,即便才华横溢,也容易在纷繁现实中迷失,难成大业。

3.对于感情,清醒独立
在伦敦游学时,林徽因面对徐志摩的热烈追求,始终保持清醒。
她将徐志摩的情书交给父亲林长民,希望得到建议。
父亲告诉她,徐志摩是人夫、人父,希望她以现实主义的角度来思考这段感情。
林徽因接受了父亲的建议,逐渐疏远了徐志摩。
当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来到伦敦时,徐志摩对她的冷漠和贬低,让林徽因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她婉拒了徐志摩:“虽然时代允许男人三妻四妾,但我不会让自己成为别人不幸的源头。”
她深知,多情无法支撑人生,清醒才是面对感情的正确态度。
后来,在父亲的安排下,林徽因选择和梁思成在一起。
两人青梅竹马,门当户对,迅速热恋,还得到了双方父母的祝福。
梁思成性格温和、情绪稳定,完美地抚慰了林徽因的敏感和急躁。
她明白,嫁给一个人,也是嫁给一个家。
而梁家,尤其是公公梁启超,为她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梁启超不仅把自己的9个子女,培养成不同领域的顶尖人物,也从来不吝于关心和提点作为儿媳妇的林徽因。
1924年,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林徽因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
那个年代,女性鲜少有机会抛头露面。
但林徽因却说:“不要因为自己是女人,就禁锢双脚。”
她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为清华大学的教授,还参与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很认可一句话:谋爱前先谋生,爱人前先爱己。
先爱自己,才有能力去拥有一段好的感情。
因为爱你的人,都是因为你的自爱而来。

写在最后
林徽因写过一首《莲灯》: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枝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
寥寥数语,是她一生的写照:在动荡的尘世中,以一盏心灯,照亮自己的道路。
她用对学习的热忱、对事业的坚守和对感情的清醒,诠释了女性的力量。
愿我们都能从她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做一个心中有爱、眼里有光、脚下有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