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颜色olo被科学家发现,色彩在蓝和绿之间,目前仅5个人看到

科普大世界 2025-04-22 10:22:12

美国科学家使用激光刺激技术助力人类首次发现新颜色olo,介乎于蓝绿之间,目前仅有5个人看到!中国网友:难道不是青色吗?

在人类的认知中,颜色一直是丰富多彩却又相对固定的存在。从传统的红、橙、黄、绿、蓝、靛、紫,到各种细微差别的中间色,我们凭借着视网膜上三种视锥细胞(S、M、L型)的协同作用,构建起了约100万种色彩感知的奇妙世界。

长久以来,人们似乎默认了这就是人类视觉所能触及的色彩边界。然而,一项来自美国科学家的突破性研究,却打破了这一固有认知。

据美媒报道,近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研团队在《科学进展》杂志发布了一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他们通过一种名为“Oz”的视网膜刺激技术,成功助力人类首次突破视网膜的生理限制,感知到了一种超出自然光谱范围的新型色彩——“olo”。这一发现,犹如在色彩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科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下图中的颜色被认为是非常接近这次新发现的颜色olo的色彩:

那么,这种神秘的“olo”颜色是如何被发现的呢?研究团队基于“选择性视锥刺激”理论,开发出了可精准定位1000个视锥细胞组成微区的激光系统。实验共有五名受试者参与,他们将可见波长的激光脉冲直接射入眼睛,刺激视网膜上的单个感光细胞。

据科学家称,这种方法理论上可以显示超出人类自然视觉范围的色彩。实验数据显示,当仅激活M型视锥细胞时,受试者大脑接收的神经信号强度达到常规视觉刺激的1.5倍,这种超量级信号传导导致视觉中枢产生非自然色彩认知。

最终,五名受试者都稳定观测到了这种被命名为“olo”的高饱和度蓝绿色,其色彩强度超出自然视觉极限40%。

“olo”颜色具有独特的特征,它是一种饱和度前所未有的蓝绿色。研究团队通过双盲测试证实,所有参与者均能稳定识别“olo”色块。在标准色轮匹配实验中,该色彩与CIE 1931色度图的青绿色域偏差值达ΔE>5.0,远超常规色差辨识阈值。这意味着“olo”与我们日常所见的任何颜色都有着显著的区别。

这项研究成果一经公布,便在网络上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不少中国网友看到“olo”颜色的描述后,纷纷表示:“难道不是青色吗?”在中文语境中,青色常常给人一种介于蓝绿之间的直观感受,与“olo”所描述的蓝绿色似乎有相似之处。

但实际上,“olo”与青色还是存在明显不同的。青色虽然在概念上也处于蓝绿之间,但它在自然视觉范围内,是人类长期以来就能够识别和命名的颜色。而“olo”则是通过人工技术手段刺激视网膜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全新色彩,其色彩强度和神经信号传导机制都与自然形成的青色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项发现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发现了一种新颜色,更在于它在视觉认知领域带来的重大进步。从临床应用角度看,这项突破为色觉缺陷矫正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当前色盲矫正眼镜仅能过滤特定波长光线,而“Oz”系统可直接重构视锥细胞信号输入。

动物实验显示,该系统可使色盲模型猴的色觉识别准确率提升72%。这意味着未来或许有更多的色觉障碍患者能够借助这项技术,重新感受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此外,这项研究成果还验证了人类视觉系统具有扩展感知能力的生理基础,揭示了人工干预神经信号传导的可能性。随着光遗传学与纳米光子学的融合发展,未来或可实现全色域人工色彩构建,甚至开发超越电磁波谱的量子色觉感知技术。

不过,我们也需要警惕这种深度神经干预可能引发的视觉皮层信息过载风险,研究团队在实验中已观察到2名受试者出现暂时性色觉紊乱现象。

美国科学家使用激光刺激技术发现新颜色“olo”这一事件,无疑是人类视觉科学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不仅拓宽了我们对颜色的认知边界,也为未来的视觉研究和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尽管目前只有5个人看到了这种新颜色,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有机会领略到“olo”的独特魅力,而人类对于色彩世界的探索也将永不止步。

美媒称我国或将开建南美"两洋铁路",连接两大洋重塑南美贸易版图

重磅!俄媒称我国成功试爆“非核氢弹”,威力堪比核弹却无核污染

我国发布全球最快存储器,每秒可存25亿次!比传统闪存快一百万倍​

0 阅读:1

科普大世界

简介:普及科学知识,增强科学能量,扩展科学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