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题材的影视作品里,刘统勋这一人物形象频繁出现。他于乾隆一朝,堪称清官与能吏的卓越典范。乾隆帝对其赞誉有加,以 “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之语,高度肯定了刘统勋的才德与功绩。
然而,对刘统勋的履历进行细致梳理后,一个有悖常理的情况浮现出来。自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入阁,直至乾隆三十八年其离世,在跨度长达13年的时段里,其头衔始终固定为“东阁大学士”。
刘统勋所获殊荣,堪称登峰造极。其在世之时,即已荣任大学士之职,并于军机处位居首席军机大臣。待其溘然长逝后,朝廷又追赠太傅之衔,赐予“文正”谥号。需知,在清代政治格局中,以汉族大臣身份,能获帝王这般高度的嘉许与认可,实乃凤毛麟角。
美中存在缺憾之处在于,东阁大学士的位次相对较为靠后。由此衍生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乾隆帝缘何未将内阁首辅这一重要头衔授予刘统勋?
【先来说一下内阁大学士的排名问题】
在探讨内阁官制相关论题时,御史曾著述诸多文章。鉴于此,本文聚焦于乾隆朝的内阁官制情形展开论述。乾隆十三年,清廷对内阁大学士的殿阁设置做出重要调整,具体表现为裁撤中和殿大学士一职,同时增设体仁阁大学士。经此变革,内阁形成三殿三阁的固定格局,并作为定制延续下去。
自乾隆十三年起,内阁大学士之序列编排,以殿阁衔为基准。彼时,保和殿大学士取代中和殿大学士,于内阁大学士体系中荣登首位,成为地位最为尊崇之首辅。
乾隆十三年,张廷玉、讷亲与傅恒三人同膺保和殿大学士之职。然时移世易,仅隔一载,讷亲获罪伏法,张廷玉亦告老辞官。自彼时起,直至乾隆三十五年,保和殿大学士一职由傅恒长期担任。
自傅恒辞世后,保和殿大学士一职便不再进行实际任命。随之,文华殿大学士取而代之,荣膺内阁首辅之位。在文华殿大学士之后,依序排列为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以及体仁阁大学士。
体仁阁大学士一职,于乾隆十三年始行增设。然而,在乾隆一朝的多数时段,此职位常处空缺状态。在整个乾隆时期,仅乾隆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以及五十三年这三个年份,曾设有体仁阁大学士。其中,乾隆二十八年任职者为杨廷璋;二十九年由福康安出任;五十三年则由刘墉担此重任。
从历史视角审视,刘统勋在世时所任之东阁大学士一职,在当时的政治架构中,实则始终处于相对低位。
在历史的行政体制架构中,大学士晋升殿阁位置所依循的标准为何?此问题并无明确且固定之规。多数情况下,其晋升依据为入阁时序,呈循序渐进之势。具体而言,晋升路径通常依循体仁阁、东阁、文渊阁之序列。
乾隆朝的政治生态独具特色,其官员晋升体系呈现出有别于常规的态势。以于敏中为例,乾隆三十六年,他获任协办大学士一职。在传统的晋升规程下,官员通常需先晋身体仁阁,而后再晋升至东阁。然而,乾隆朝的情形并非全然遵循此道。
在乾隆三十八年,亦即刘统勋辞世之年,于敏中自协办大学士径直擢升为文华殿大学士,实现了职位的显著跃升。事实上,在乾隆一朝的政治生态中,大学士群体里不乏如于敏中这般获得跨越式晋升者。
【刘统勋何以在东阁大学士上止步不前】
若径直认定乾隆主观上拒绝给予,此观点实难称严谨。经深入剖析,其背后缘由大致如下:
首先,刘统勋所承担的差遣事务极为繁杂。
刘统勋堪称清代能吏,其于司法与河务治理方面造诣颇深。纵观刘统勋的仕宦生涯,相当长的时期内,他皆以钦差大臣之衔,奔赴各省处置重大刑事案件;亦常奉旨主理河务事宜。
刘统勋履历丰富,曾于河道总督及陕甘总督之位履职,此经历彰显其具备全面的才能素养。在京之时,他以大学士身份兼管礼部、兵部与刑部;而身处地方,则担起封疆大吏之重任,充分展现其卓越的政务掌控能力与多面才华。
鉴于大学士一职需频繁履职于外地,其精力难以同时兼顾内阁与军机处的诸多事务。故而,乾隆皇帝在较长时期内未对其职位做出调整,此举措亦在情理之中。
其二,乾隆帝对刘统勋实则有所戒备。
刘统勋声名远扬,于朝野间颇具威望。然而,乾隆秉持“本朝无名臣,唯存忠臣”之理念。刘统勋身为汉臣,在封建统治阶层权力分配格局中,天然存在一定局限。基于此,尽管其威望未对乾隆统治构成实质威胁,但乾隆从统治策略及权力架构等多方面考量,实难将首辅与首席军机大臣之要职皆委于刘统勋。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刘统勋得以出任首席军机大臣,其中运气因素颇具影响。彼时,肩负保和殿大学士与首席军机大臣之职的傅恒,在征讨缅甸的军事行动中不幸于军中病逝。此变故突发,局势紧迫,在当朝旗人大臣群体里,经考量,仅有尹继善与高晋二人资历最为深厚。
然而,在该年份伊始,尹继善便已身染沉疴,卧床不起。与此同时,高晋以文华殿大学士之衔实掌漕运总督一职。在此种情形下,乾隆帝面临人才匮乏之困境,遂任命刘统勋为首席军机大臣。
刘统勋出任首席军机大臣之任期颇为短暂,时长未及两载。此情形,固然与他溘然离世相关。然而,深入剖析不难发现,即便刘统勋在世,一旦乾隆帝物色到更为契合的人选,其于首席军机大臣之位亦难以长久留任。
于敏中与刘统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事风格与性格特质。于敏中颇具才略,其为人处世之道,与后世和珅有几分相似之处。他善于察言观色,精于迎合上意,在言辞与举措上,皆展现出巧妙的婉转之态,避免使乾隆帝陷入尴尬境地。相较之下,刘统勋行事风格则以刚正直率著称,言行不饰,与于敏中形成鲜明反差。
其三,君臣关系中存在着明显的间隙。从历史视角审视,这一现象致使权力结构内部出现潜在的分裂因素。在政治生态的构建中,君臣之间的这种隔阂,对政令推行、决策执行以及国家治理等诸多方面,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发展的轨迹。
刘统勋在乾隆朝曾历经波折。乾隆十九年,清廷于西北兴兵之际,刘统勋获委陕甘总督之要职,负责督办大军后勤诸事。凭借其卓越的军事韬略,刘统勋依据前线战事态势,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
乾隆帝以刘统勋行事方略与己相悖,且彼时军事行动遭遇重创为由,盛怒之下,遂下令对刘统勋抄家问罪,同时将其谪戍至军前效力。此变故之下,刘统勋之子刘墉亦受株连。
虽后续事态发展证实刘统勋所持观点确凿无误,但乾隆贵为帝王,碍于身份地位,难以主动坦承自身失误。此次事件,于乾隆与刘统勋而言,无疑在彼此心间划下一道沟壑,致使双方内心皆不自觉地构筑起防范之壁垒。
显而易见,乾隆皇帝深谙帝王御臣之道,将此术发挥至登峰造极之境。以刘统勋为例,在其离世后,乾隆虽追赠太傅之衔、赐予文正谥号,然于行事之间,仍暗藏玄机,使得刘统勋在人生终章,抱有些许憾事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