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才是第一生产力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5-04-02 21:14:33

文 / 子玉

一个人肉体的成长需要物质能量的加持,一个人成事同样需要能量的加持,而成事的能量不单单指才华、能力、德行、资源等这些外在和可以被量化的东西,决定一个人事业上限的最重要东西其实是一个人内在的心气。一个人只有心气足够大,才能专注目标,才能聚焦能量,才能走完成事所需要的全周期,才能更容易成事。

首先,心气能够让人对目标相当笃定。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一个人在任何一个领域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保持长时间的专注,锚定一个赛道长期发力,越伟大的事业所需要的周期越长。比如军事。

在军事领域,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士兵,你只要身体素质达标,智力正常,拿起武器就可以上战场。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将军,那么只要足够勇敢,多上战场,军功和经验足以支撑你实现这个目标,刘邦手底下的樊哙、周勃和曹参都是这个模式所生产的“标准件”。

但成为韩信就比较困难了。一个人要想成为战神,首先必须得阅读、消化这个世界上最顶尖的军事著作,还要经过实践进行验证才能形成自己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复盘的能力,将理论和实践糅合在一起才能得出适合自己的最高效的打法。而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过程也是无比枯燥和反人性的。

在这个过程中,人必然是要遭受现实的挑战的,比如,饥饿、孤独,还有世俗的不理解、非议。这其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让人向现实妥协,尤其是面对饥饿这种生存挑战。在生存挑战面前,大多数人都会放弃梦想追求短期的确定性。

即使你能解决生存问题,能够忍受低质量的生存条件,世俗的不理解也是一大关,比如,韩信就曾遭受了胯下之辱的侮辱。

但韩信之所以能够忍受这些,就是因为他成为名将、战神的心气一直都在,正是名将心结让他忍受了现实的一切刁难。想想,面对胯下之辱这种巨大侮辱,韩信的心气一旦散了,那么历史上就不可能有兵仙韩信了。

班超的成事路径也是如此,《后汉书》对于班超投笔从戎的细节是如此记载:“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正是因为有成为傅介子、张骞的雄心壮志,班超才能忍受前往西域途中的恶劣天气,才能面对西域的复杂情况而想尽一切办法进行解决。即使在退休的年纪,班超想的依然是建功塞外。

而他的笃定感都是成为张骞的心志带给他的。

可见,一个人只有具备强大的心气,他才能忍受前进路上的一切挑战,保持对目标的笃定。

还有越王勾践,因为有灭吴的强大心气,所以他才能长时间忍受当下的一切困苦,为了保持自己的心气一直在线,他甚至是“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最终实现了吞吴的目标。

勾践吞吴的气从来就没有散 图源/剧照

项羽也是因为强大的心气才敢孤注一掷玩破釜沉舟的游戏,才能在短时间内奠定自己的江湖地位,喜提“西楚霸王”。本质来说,巨鹿之战中楚军最大的优势就是以视死如归的心态对秦军进行夺气,而这股气都是项羽这个个体传递给全体楚军的。

当然,刘邦也算一个,如果他不是有建立帝业的心气,换作一般人,在遭遇彭城之战那样的惨败后早就趴下了,而刘邦在彭城之战后不仅积极想各种办法,比如争取九江王英布的站队,更是在荥阳对峙期间忍受了一切肉体和心理上的痛苦,最终等来了垓下灭楚的机会。

对目标的笃定才是刘邦能够建立帝业的最大原因,相比心气,政治水平、容人之量等这些都不算什么。

当然,最重要的是,心气能够让一个人即使身处井底也依然会仰望星空,无比见坚信,自己的未来必然是星辰大海。比如,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依然凭借心中的那口气将《史记》写完,给后人留下一片知识的海洋。心气的巨大能量对个人赋能之重要由此可见。

一个人如果没了心气他的未来马上就会止步于当下,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哀莫大于心死”。人的心一旦被诛,就只剩下物理生命。

其次,心气可以让人长期保持专注。一个人有目标固然重要,对目标笃定也重要,但能不能保持专注却决定了一个人产出的效率,比如,两个水平相当的书法家,专注的人和心智涣散的人写出来的字那效果绝对不一样。

你看韩信,即使被淮阴人集体屏蔽他都保持死磕兵书的行为不变,甚至在遭遇胯下之辱后转身就忘掉了这件事,继续沉浸在兵法的世界中。

想想,如果韩信一边走一边怀疑,一边内耗,那么他的学习成果一定是被严重打折的,甚至可能造成身心灵的严重扭曲。

专注是任何一个领域能够拉开人与人之间巨大差距的最主要因素。也就是说,时间是定数,但专注力的浓度却是变数,而变数却往往拉开了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们之间的距离。

而一个人只有心气始终在,那么必然就会保持高度专注,将一切能量输出在一个点上。

再就是能量聚焦。一个人想要成事单靠单打独斗是很难成事的,越是伟大的事业就越需要团队、人才的助力,而精英却只会选择那些具有强烈愿力的人。

刘邦为什么一路走一路能够吸收张良、郦食其、陈平等顶级精英,就是因为其争夺天下的心气相当之大、之坚定,这些人明白,只有跟随刘邦才能分割到更大的蛋糕。

而精英,本质上就是能量。刘邦在具备了强大的人才梯队之后也就具有了相当大的能量,打败项羽就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想想,张良是那种王佐之才、帝王之师,如果不是刘邦有成为帝王的心气他怎么可能甘愿受刘邦的驱使,还死心塌地的一路追随,就是因为张良在刘邦的眼神中看到了那股成大事的气,而且那股气是凝聚状态的。

同样,韩信也是因为有封侯拜将的心气,所以才果断离开了楚营,又在汉营中及时结识了夏侯婴和萧何,进而被刘邦所关注,拜其为大将军。

本质来说,萧何和夏侯婴就是韩信生命中的贵人,但是大家想一下,如果不是萧何和夏侯婴感受到了韩信身上的那股气,他们怎么可能对韩信产生兴趣,又怎么可能通过聊天得出对方是个大才的论断。

说白了,还是因为韩信成为战神的心气一直都在。

韩信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自己 图源/剧照

这个世界的真相是,只要你长时间在为成为将来的自己而不懈努力,一切的包括人才、资源等高能量的东西都在路上。

最后就是境由心造。每一个成事的人都是因为其将将来的自己在心中描绘得足够清晰,所以才更容易在现实的应用场景中将其实现。相反,一个人是不可能拿到自己内心都比较模糊的结果的。

只要一个人对成为将来的自己足够笃定,那么在时间的重力下其将来的自己必然随着现实一点点的正向反馈而逐渐清晰,当内心的图景足够清晰之后,那么也就到了在现实中落地的时候。

历史的长河中从来就不缺乏天赋型选手,但为什么这些人往往不能成事,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心气这个最关键“参数”的赋能。

我们也可以以我们的现实生活为例。小时候,大家对于未来都是无比憧憬的,志向也都不小,认为自己将来必然过上理想中的生活,但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客观困难的一次次阻挠,大家就都渐渐忘记了心中的梦想,然后就是随波逐流,成为标准的路人甲乙。

从这就可以看出,所谓的成长就是一个梦想被不断稀释、心气逐渐涣散的过程。人呢,只要忘记了心中的梦想那么必然就会失去动力,心志涣散也必然造成做事的效率、质量被大打折扣。

但是呢,如果将时间拉长来看的话,一个人只要坚持心中的梦想,从少年时代就在为梦想做准备,比如成为音乐家、著名学者,那么他大概率是能够实现的,因为,这些事可以通过单纯努力就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但有些人正是因为心志的不坚定往往在半道转换方向,或者在茫茫大海上漫无目的的漂泊,那么他本就有的天赋都没了用武之地。

古人为什么一再强调人要有志向,因为只有你有志向,才能滋生出成事的心气,才能坚持到实现目标的那一刻。

就拿写文章这件事来说,如果笔者不是靠一口气撑着,怎么可能保持长期的阅读、思考、写作、输出呢,单是一个写作的行为就让笔者深刻理解了心气的重要性。

说白了就是,人往往就是靠一口气活着,而气的本质就是能量。

所以,与其总是关注情商、口才等术的东西,倒不如多在道的层面下功夫,而心气绝对属于道的层面,只有你的心气一直在线,前方的一切困难都能克服。

最后,将蒲松龄撰写的一副对联送给大家: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共勉。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