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子玉
隋朝和突厥之间的战争由于篇幅太长,准备分两次进行更新,这是第一篇。
和草原游牧民族的博弈始终是中原王朝的主要课题,秦汉面对的是匈奴的强敌,隋朝建立之后北疆也面临突厥的巨大压力。和历代纯粹采用武力手段不同的是,隋朝是紧抓突厥的制度短板,从外交层面入手对突厥内部实施分化瓦解,最后再采用武力手段,最终解决突厥问题。
也就是说,隋朝解决突厥问题实际上也是一场持久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武力手段将对方逼到谈判桌上然后腾出手去解决南陈问题;等到兼并南陈一统天下之后再调集所有资源对突厥实施密集式、集中式武力打击,最终实现阶段性解决突厥问题的战略目的。
对于突厥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这是北齐和北周争霸时期所遗留的历史问题,正是因为周齐争霸,才让突厥成为了被双方所力争的第三方势力,当时,为了争取突厥的支持,北周和北齐都下了血本。据史书记载,北周当时不仅与突厥和亲,每年还送给对方绘絮锦彩十万段,突厥人在长安那更是高标准的待遇。北齐呢,也不甘落后,是使尽浑身解数以争取突厥的支持。
正是因为周、齐持续性的财富输入才让突厥不断壮大,佗钵可汗甚至说过这样的话:“但使我在南两儿常孝,何忧于贫?”
形象还原了当时周、齐与突厥不对等的外交关系。杨坚在北周宣帝宇文赟去世之后拿到执政的权力时也是采取对突厥讨好的态度,派遣汝南公宇文神庆和司卫上士长孙晟送千金公主前往突厥和亲,又派遣建威侯贺若谊贿赂佗钵可汗。
一切动作都是为了稳住突厥以保证其能顺利解决关东的尉迟迥叛乱,进而实施改朝换代。
从这我们就能看出杨坚此人的处事原则:不管是军事还是政治战,其从来都是瞄准一个点重点狙击,其他势力则尽量采取妥协的态度。
581年二月,杨坚在平定了尉迟迥、司马消难、王谦的三方之乱后正式登基称帝,建立了隋朝。
但是,自从武帝宇文邕灭了北齐统一北方之后北周就已经成为突厥的巨大威胁,如今,杨坚又颠覆了北周建立了隋朝,而此时在突厥实施和亲任务的却是北周的千金公主。所以,突厥就一定会通过武力方式对新建的隋朝实施打击,以逼迫隋朝以当年北周的姿态来对待突厥。
而千金公主呢,此时也是日夜撺掇沙钵略可汗为北周复仇。因此,沙钵略就以为北周复仇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我周之亲也。今隋主自立而不能制,复何面目见可贺敦乎?”
呵呵,说得好像自己真和北周的关系有多铁死的,不过是为了逼隋朝复制当年北周对突厥的态度而已。如此,我们就能理解隋朝初年突厥骑兵大举南下的真实目的。
只是此时的隋朝并无意与突厥开战。开皇元年(581)二月,杨坚在建隋之后,当月就任命儿子晋王杨广为并州总管,镇晋阳。三月,以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镇广陵;以韩擒虎为庐州总管,镇合肥。
可见,此时隋朝是将灭陈作为了战略重点,对于突厥,则只是防备而已。同时,杨坚还修复北齐当年的长城作为防备突厥的配合措施。
至于杨坚为何要选择先灭陈则是两方面的原因:杨坚建隋,威望不足,只有灭掉南陈才能迅速积累军功,形成统驭大隋的绝对威望,而灭陈的难度明显比打击突厥更低;同时,打击突厥还存在技术难度,对方不仅飘忽不定、难以准确掌握其位置,在战败之后更能迅速逃离,难以达到歼灭的目的。
所以,考虑到政治层面和客观存在的技术难度,杨坚就选择了先灭南陈。当年九月,杨坚就派兵伐陈,命尚书左仆射高熲节度诸军,长孙览向庐州、元景山向汉口。
但是呢,突厥也想以军事打击隋朝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于是,就于十二月发兵南下,攻陷了临渝镇,然后约各部落合兵南伐。
此时的隋文帝也只能采取被动性的防守,分别为修筑长城和加强战略重地的防御。对于北境的防御,文帝做了如下人事安排:命上柱国阴寿镇幽州;京兆尹虞庆则镇并州;柱国冯昱屯乙弗泊;兰州总管叱李长叉守临洮;凉州总管贺娄子干守武威。
各屯兵数万以加强北境的战略守备。
这个时候,文帝还同时打了一张要牌,派遣奉车都尉长孙晟出使突厥以对对方进行详细的摸底。可见,文帝应对突厥是同时打了军事和外交两张牌。
次年(582)正月,文帝又做了这样的政治安排: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于并州,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置河南道行台尚书省于洛州,以秦王杨俊为尚书令;置西南道行台尚书省于益州,以蜀王杨秀为尚书令。
文帝之所以如此安排是不想让外部战争影响内部政治,将天下分割、由几个儿子进行直控来维护其皇权的稳定。至于关陇和凉州地区,则是由朝廷就近直接控制。
在做完这些之后,文帝又召回了南征陈国的隋军,然后与南陈和谈,以保证在解决突厥问题时南方的稳定。
由此可见,突厥问题严重打乱了文帝的战略计划,使隋朝统一天下的时间点不得不后延。

突厥南下打乱了文帝的战略计划 图源/剧照
此时的长孙晟也加快了对突厥内部的摸底行动,在沙钵略弟弟处罗侯的配合下实地查看突厥的山川地形、了解其内部关系。至于处罗侯为何要帮助长孙晟又是因为,处罗侯为沙钵略可汗所猜忌,所以才会寻求长孙晟的协助。
而长孙晟在对突厥进行了详细考察之后也得出了其内部“内怀猜忌,外示和同”的结论,并作出了“难以力征,易可离间”的战略判断。
行文至此,我们就非常有必要对突厥内部的关系进行梳理。581年,佗钵可汗去世,摄图成为新任大汗,号沙钵略可汗,居于都斤山。佗钵可汗之子庵逻,称第二可汗,居于独洛水。同时,沙钵略又以大逻便为阿波可汗,还领所部。另外,沙钵略从父玷厥此时也居于西面,号达头可汗。
形成了诸可汗各统部落,分居四面的政治格局。
和当年的匈奴一样,这种模式极其依赖雄主,一旦大可汗不能领导部众在战争中取得胜利,那么诸可汗分分钟就会造他的反,这是由其松散的部落联盟制度所决定的。
而此时的隋朝却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突厥根本不能与之相比。也就是说,所谓的隋朝和突厥之间的战争本质上其实是制度层面的博弈,突厥此后的一系列败局都是由其制度短板所决定的。
当时的突厥内部,诸可汗明显是与沙钵略可汗貌合神离,具体表现为:达头可汗兵强而位下,内心根本就看不上沙钵略;沙钵略的弟弟处罗侯被沙钵略猜忌,内不自安;阿波可汗则是首鼠两端,随时转换立场。
在对突厥内部的人事关系进行详细分析之后,长孙晟就及时制定出了针对突厥的整体战略: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
也就是说,隋朝对突厥战略初期以外交为主要手段,不断在突厥内部制造矛盾,等突厥被严重消耗实力大损之后再利用军事手段彻底解决之。用长孙晟的话来说就是:“首尾猜嫌,腹心离阻。十数年后,乘衅讨之,必可一举而空其国矣。”
呵呵,什么叫知己知彼,这就是。而知己知彼的前提又是,必须要做详细的调查工作。
按照长孙晟的策划,隋朝和突厥的战争必定是一场持久战。
文帝在听闻长孙晟对突厥情况的详细汇报并拿出相关解决方案之后,大喜。于是,派遣太仆元晖出伊吾道出使达头可汗,并赐给对方狼头纛,将外交细节做得是相当到位,让达头产生隋朝很重视自己的错觉。
在达头可汗派出使者回访时,隋朝又将其使者引于沙钵略可汗的使者之上,故意制造达头和沙钵略的矛盾。
同时,文帝还以长孙晟为车骑将军,出黄龙道,与处罗侯取得联系,引诱对方内附隋朝。
当隋朝打了一套完美的外交组合拳之后,突厥内部果然互相猜疑,内耗严重。

长孙晟是文帝解决突厥问题的关键人物 图源/剧照
只是,隋朝此时的外交战略所起的作用毕竟有限,而突厥对于隋朝的军事打击则是必然动作。只有在军事层面证明自己的实力,隋朝才能继续打外交这张牌。
开皇二年(582)春,沙钵略可汗会合第二可汗、达头可汗和阿波可汗率领四十万大军大举南下,分四路对隋朝用兵:处罗侯和原北齐宗属高宝宁自临渝关向平州、幽州;沙钵略可汗率第二可汗自都斤山独洛水入长城,向马邑方向用兵。完了又与阿波可汗合兵杀向甘陕地区,与达头可汗合兵,直扑长安;阿波可汗向上郡、延安、弘化;达头可汗兵分两路,分别向张掖、武威、兰州和乙弗泊、天水、安定方向。
突厥的军事优势很快就造成了关中的政治地震,文帝以关中形势危急甚至派遣太子杨勇屯兵咸阳。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隋军和突厥打得也是有来有回互有伤亡,但总体还是突厥占据优势,造成武威、天水、金城、上郡、弘化、延安等地方的牲畜被突厥掳掠殆尽的损失。
由此也可见,突厥虽然来势汹汹,也给隋朝京师长安一度造成了重压,但其战略目标也只是进行抢掠,并对隋朝进行军事威慑以让对方臣服于自己。
只是此时隋朝的外交努力终于发挥了作用,在沙钵略可汗准备进一步南侵时,达头可汗却在长孙晟的忽悠下引兵而去,不跟沙钵略玩。同时,长孙晟还联系上了沙钵略的儿子染干,忽悠对方说铁勒造反,准备袭击突厥。于是沙钵略在恐惧心的支配下就撤军而回。
此战,隋朝虽然极其被动,但还是凭借外交努力没有使战场上的颓势进一步恶化。
战后,文帝君臣为了掌握主动权于是就准备对突厥进行军事回击,在突厥再次骚扰隋朝边境时,文帝最终于开皇三年(583)四月决定对突厥实施大规模反击。
此战,隋朝部署了四路大军:卫王杨爽为元帅总路各军,率领总管李充、李元节等四将,自马邑出塞;河间王杨弘率行军元帅豆卢勣等出灵州道,兵数万人;幽州总管阴寿为行军元帅,率步骑数万出卢龙塞;秦州总管窦荣定为行军元帅,率九总管步骑三万出凉州道。
此次隋朝出兵数量约十余万。
四月十二日,杨爽之军与沙钵略在白道相遇,李充建议杨爽:“周齐争霸的时候,北方力量分散,突厥当时是胜多败少,因此,他们是越来越轻视中原军队,如今,沙钵略肯定也是如此心态,那么,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派出精兵进行突袭。”
当时,长史李彻对李充的建议是深为赞同,于是和李充率领五千精锐骑兵突袭沙钵略部,大胜。
当时,沙钵略是潜藏在草丛中才捡回了一条命,死者甚众。
其他几路也比较顺利:河间王杨弘出灵州道与突厥遭遇,大破之,斩首数千级;幽州总管阴寿一路击败高宝宁,攻克和龙城,安定了东北边境;秦州总管窦荣定一路因为有猛将史万岁,所以也大败阿波可汗所部。
由此可见,只要中原能够形成合力,还是能够打败看似强大的突厥的。
沙钵略可汗呢,因为战败其本来就脆弱的汗权马上就遭遇了挑战,首先就是阿波和隋朝的对接。遭遇阿波的背叛,沙钵略就对阿波部落进行了突袭,杀掉了阿波的母亲,阿波在走投无路之际就投靠了达头可汗。
达头可汗大怒,当即就派兵助阿波攻击沙钵略并夺回了属地,此后,阿波和沙钵略就长期互攻,而阿波又能往往取胜。
由于沙钵略又火并了和阿波关系和睦的贪汗可汗,所以贪汗也投奔了达头可汗。另外,沙钵略可汗的从弟地勤察因为和沙钵略有矛盾也投靠了阿波。

军事失败导致沙钵略的汗权遭到了挑战 图源/剧照
总之,突厥因为军事上的失败导致其本就松散的联盟组织迅速解体。当时,诸部落都派出使者主动联系隋朝,请求隋朝出兵相救,而文帝呢,都不答应,坐看突厥内部陷入持续的乱局中。
也就是说,隋朝军事配合外交的对突厥战略此时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月,沙钵略再次出兵寇略幽州,幽州总管李崇战死。八月,文帝派遣尚书左仆射高熲出宁州道,内史虞庆则出原州道向突厥用兵。
开皇四年(584)二月,沙钵略在阿波可汗、契丹、隋军的共同压力下,其苏尼部男女万余人投降了隋朝,沙钵略也无奈向隋朝请和。同时,千金公主也主动要求改姓杨氏,为隋朝宗女。
文帝于是就派开府仪同三司徐平和出使沙钵略,改封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
此时的阿波可汗也在内斗中完成了初步扩张,其势力范围东距都斤,西越金山,龟兹、铁勒、伊吾等西域诸胡都归附了阿波,阿波可汗所部号称西突厥。
开皇五年(585)五月,文帝派上大将军元契出使阿波,抚之。七月,沙钵略可汗在阿波和契丹的巨大压力下请求隋朝允许其部落寄居白道川,在长城下活动,文帝同意,并命晋王杨广自晋阳出兵援助沙钵略。沙钵略在得到隋军的帮助之后就西击阿波,破之。
此时,阿拔国乘虚抄掠了沙钵略的妻子,隋军将其击败,并归还给沙钵略。沙钵略大喜,于是就和隋朝立约以大漠为界,双方友好相处,并向隋文帝上表:“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岂敢阻兵恃险,偷窃名号!今感慕淳风,归心有道,屈膝稽顙,永为藩附。”
同时派儿子库合真前往长安,并修职贡。
此时的隋朝已经取得了对突厥的阶段性胜利,可以抽身对江南用兵,攻灭南陈,以统一天下。
复盘隋朝解决突厥问题的第一阶段:先是防备,在突厥南下之后又紧急防御,并及时调整战略改为南和北攻。在进行军事部署的同时又打了外交这张牌,致力于在突厥内部制造矛盾。虽然隋朝在突厥第一次南下时极为被动,但在阻挡住突厥兵威之后又加速了在突厥内部制造混乱的进度,导致突厥内部解体。然后,隋朝再利用突厥的内部矛盾进行了第一次大反攻并取得了胜利。最终将突厥逼到了谈判桌上。
只是,此时的隋朝对突厥也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灭陈之后,隋朝还将进一步进行大反攻以彻底打垮突厥,这是隋朝对突厥用兵的第二阶段。
总之,在解答游牧势力这道难题时,隋朝的应对举措显然比汉武帝当年更为理智、成熟。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