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燃油车时代,CR-V便铸就了“20年开不坏”的品质神话,如今,东风本田又带来了旗下首款高端纯电SUV——东风本田S7,不仅集成了本田最新、最强纯电技术,还传承了本田70余年来对安全与品质的坚守。这不最近,东风本田S7以一场“5吨重钢卷轧车”硬核挑战,重新定义了电车安全新标杆。


这场挑战模拟了极为极端且危险的场景——钢卷从卡车上跌落并撞向车辆。想象一下,5吨重的钢卷,其冲击力之大难以想象,如同一个巨大的钢铁巨兽带着万钧之力袭来。而东风本田S7面对如此凶猛的“攻击”,却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坚韧。
挑战中,钢卷从高1.8米的货车上以15度角滚动至地面,随后在地面上继续滚动5米,正面撞击对向以30km/h时速行驶的东风本田S7车头位置,结果,东风本田S7的车头正常溃缩变形,引擎盖隆起折弯,强大的冲击力并未侵入乘员舱,车内主副驾气囊正常爆开,隐藏式门把手正常弹出,sos启动,为车内乘员在第一时间提供了必要的保护。

但挑战并未就此结束,反而愈发严苛。第二轮,钢卷同样条件掉落、滚动,但这次是正面极度偏置撞击东风本田S7主驾侧。撞击瞬间,车辆前部遭受重创,车头正常溃缩变形,引擎盖隆起。可即便如此,乘员舱依旧坚如磐石,车内各类气囊全部正常爆开,隐藏式门把手正常弹出,sos启动,全方位保障了乘员的安全。

第三轮挑战难度再升级,钢卷滚动2米,侧面撞击静止的东风本田S7副驾驶位一侧B柱位置。侧面碰撞因车辆可溃缩吸能空间小,对车身结构强度要求极高。但东风本田S7的B柱在撞击后无明显弯折,车顶线条完整,车身骨架无明显变形,车门还能正常打开,充分证明了其车身结构的卓越强度和稳定性。


第四轮和第五轮挑战同样惊心动魄,钢卷从叉车上以约20km/h的速度冲向东风本田S7,分别在主驾A柱处上方和副驾A柱处上方掉落,砸向车头与A柱位置。A柱作为车辆抵御侧面撞击的关键部位,承受着巨大压力。但东风本田S7的A柱仅出现轻微凹痕,车门依然可以正常开启,这一表现无疑是对其A柱安全设计的最好证明。

那么,东风本田S7究竟是如何做到在如此极端且严苛的挑战中,依然能够为乘员提供全方位保护的呢?这背后离不开东风本田S7在看不见的地方下猛料。
在车身材质方面,东风本田S7展现出了对安全性能的极致追求。整车高强度钢占比达到了68%,其中1500MPa航空级热成型钢占比为25%,车身扭转刚度超过40000牛·米/度,这一数据足以媲美甚至超越众多豪华品牌高端车型。高强度钢的应用,就像为车辆穿上了一层坚固的铠甲,在碰撞时能够有效吸收和分散冲击力,减少车身的变形,为乘员舱提供了坚实的保护屏障。

而A柱的设计更是东风本田S7安全性能的一大亮点。它采用了同级独有的五层板结构,包含三层1500MPa热成型钢和一层980MPa高强度钢,并通过本田独创的电阻焊技术保证多层高强度材的焊接强度。这种设计不仅减少了A柱的宽度,提升了车内空间利用率,更在碰撞时像“千斤顶”一样顶住冲击波,确保乘员舱0变形,为乘员提供了全方位的安全保护。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东风本田S7为何能承受如此巨大的冲击力,张教授对此进行解读。从物理学角度分析,东风本田S7采用了三层递进式传力结构。上层,引擎盖折弯引导力分散,就像一个灵活的缓冲器,将部分冲击力引导至其他部位;中层,纵梁蜂窝吸能盒溃缩吸收30%冲击;下层,副车架刚性支撑,防止钢卷侵入底盘,为车辆提供了坚实的底部支撑。而五层结构的A柱+防火墙层加强板,就像“千斤顶”顶住冲击波,确保乘员舱0变形,让乘员在碰撞中免受伤害。

也正是凭借出色的品质,在2024年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联合主办的中国十佳车身评选活动中,东风本田S7一举斩获“2024年中国十佳车身”殊荣。
而作为一款纯电SUV,东风本田S7在电池安全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在第三轮侧面撞击测试中,涉及到了东风本田S7电池包的侧向位置,但电池包经受住了考验。它采用国内最大、吨位最高的1.2万吨一体压铸式全铝壳体,拥有15层硬核物理保护、电池电路“双保险”设计以及分体隔离式冷却系统。这些设计不仅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能,更在极端工况下为电池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而且,电池包采用多模组结构,哪块损坏直接更换哪块,维修费用不及整包维修费用的1/10,为消费者解决了后顾之忧。


决胜未来靠的从来不是短跑冲刺,而是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品质和创新的长期主义。东风本田S7通过这场“5吨重钢卷轧车”的硬核挑战,将合资大厂的真正实力全面展现出来。无论是车身材质的选择、A柱设计的创新,还是电池安全的守护,都体现了东风本田对安全品质的极致追求。它用一次次成功的挑战,诠释了“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同时也以实力,定义纯电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