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中国的“外号”有多离谱?从丝国到船国,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到底有多神秘?
中国的名字多到让人眼花缭乱,自己给自己起的,霸气十足——神州、华夏、九州,听着就气势磅礴。
可要说起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那就更有意思了,有的来源于误解,有的则带着浓厚的羡慕,甚至有的离奇到让人哭笑不得。
你能想到吗?曾经的中国,被古罗马人称为“赛里斯国”,意思是“丝绸之国”;唐朝时期,中亚人竟然叫中国“桃花石”;而到了宋辽时期,许多国家索性直接管中国叫“契丹”。
最离谱的是,东南亚一些国家干脆称中国为“船国”。

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丝绸,竟让中国成为“丝国”?
故事得从罗马帝国说起。
在那个时代,欧洲贵族疯狂迷恋一种奢侈品——丝绸。
罗马的达官显贵们为了得到一匹来自东方的丝绸,不惜花费黄金。

传说凯撒大帝凯旋回国时,穿了一件紫色丝绸长袍,轻盈柔滑,宛如天神降临,震惊了整个罗马。
可问题来了,罗马人压根不知道这神秘的丝绸究竟从何而来,他们只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赛里斯国”,那里的人掌握着一种神秘的技艺,能从树叶里“摘取”出细羊毛,再织成这种昂贵的布料。
有人甚至一本正经地写书称,丝绸是从一种像蜘蛛一样的小动物身上取下来的。
显然,罗马人根本没搞清楚蚕宝宝的奥秘,但并不妨碍他们对“赛里斯国”的向往。
在他们眼中,那个遥远的东方国度神秘而富庶,甚至有人幻想,那里的人民身高二十尺,红发碧眼,能活两百年。

可以说,中国的“丝绸滤镜”在古罗马人的心目中,已经到了近乎神话的程度。
唐朝的“桃花石”,竟是这么来的?
唐朝的国际影响力极大,长安城里商贾云集,异域使节络绎不绝。
可谁能想到,中亚人竟然给唐朝取了个奇怪的名字——“桃花石”。
这名字听上去很浪漫,但要细究起来,背后竟然和北魏的拓跋氏有关。

北魏时期,鲜卑人统一北方,建立起强盛的帝国,并大力推行汉化改革,甚至自认为是正统的“中华”继承者。
后来,北魏的影响力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远播西域,西方世界逐渐把“拓跋氏”误传成了“Tangas”,再经过一番口口相传,就变成了“桃花石”。
到了唐朝,这个误传的名字依然流行,中亚人便继续沿用,把大唐称作“桃花石”。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到了宋朝,人们还会用“唐家”这个词来指代中国。
毕竟,在很多国家看来,唐朝就是东方最强盛的王朝,“唐”字甚至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契丹的强大,让中国变成了“契丹国”?
宋辽对峙时期,辽国的实力不容小觑。
它不仅在军事上让宋朝吃尽了苦头,还控制了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影响力远播欧亚大陆。
许多外国人并不清楚中原的宋朝,他们知道的只有契丹人统治下的辽国。
于是,在他们眼中,中国就是“契丹”。

这个误解甚至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比如,俄罗斯人至今仍然用“Китай”(Kitay)来称呼中国,这个词其实就来源于“契丹”。
可见,辽国的影响力之深,远远超出了我们今天的想象。
东南亚竟称中国为“船国”?
如果说“丝国”“桃花石”这些名字还能理解,那“船国”就有点离谱了。

可实际上,这个称呼背后,藏着明朝时期震撼世界的一场壮举——郑和下西洋。
郑和率领的船队规模庞大,最大的宝船长达148米,宽60米,堪称古代的“航空母舰”。
他的航行遍及东南亚、印度洋,甚至远至非洲,沿途各国无不惊叹于明朝的造船技术和海上实力。
在许多东南亚国家眼中,中国人的船坚固高大,中国商人乘着这些巨船跨海做生意,带来了瓷器、丝绸和茶叶。
于是,他们干脆给中国取了个直接的名字——“船国”。

这些听上去或神秘、或奇怪的称呼,其实都是不同文明在交流碰撞中产生的误解和想象。
丝绸之路让中国成为“丝国”,北魏的影响让唐朝变成“桃花石”,辽国的强大让世界误以为中国就是“契丹”,郑和的航海壮举又让东南亚称中国为“船国”。
历史的趣味,就藏在这些看似离奇的称谓里。
有人说,名字的背后,是一个国家的影响力。
如今,世界都知道China这个名字,可在更久远的历史长河里,中国曾拥有的那些称谓,更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每个时代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