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畦灌溉”浇出新“丰”景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2025-04-24 14:32:51

春回大地,气温回升,雨量增多,恰是春耕春播的关键时期。在文水县南安镇南白村,春日的暖阳温柔地洒在无垠的梨树林上,洁白的梨花如云似雪,微风轻拂,花瓣轻舞飞扬。在这春意盎然的画卷中,最动人的,莫过于那潺潺的流水声,以及村民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

在南白村的田野里,清澈的汾河水正沿着渠道缓缓流淌,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滋润着每一寸土地。村委会主任武新华站在田埂上,望着这股生命之源,脸上满是欣慰:“俗话说‘春雨贵如油’,现在春天雨水少也不怕了,汾河水通过村里的农渠流到田地里,啥时需要咱就啥时浇。”他的话语中,流露出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与自豪。

南白村有农田3300亩,其中1600多亩种植梨树。去年,村里梨果大丰收,每亩产量达3500公斤,不仅产量高,梨儿的品相也好,个头大、水分足、味道甜。在市场上,南白村的梨成了抢手货,当地和外地的经销商都直接到地头来收货,着实能卖个好价钱。而这丰收的背后,离不开汾河水“智慧+优质”的灌溉系统。

南白村是山西汾河灌溉管理有限公司汾西分公司的受益区。汾河一路向南,沿途接受阳光照晒,水中富含多种微生物,对农作物成长非常有益。

近年来,汾河灌区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对灌溉设施进行升级改造,通过信息化项目建设,实时掌握受益区农田的雨情、墒情及灌区水情动态,科学安排水量流量,尽最大可能满足用户灌溉需求。同时,灌区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协助指导用水户平田整地,发动群众修复末级渠系和田面工程,确保各种过水工程畅通无阻。

“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农渠直接通到田间地头。”汾西分公司西三支渠三斗渠二农渠边田埂上,公司水务与工程管理部负责人、高级工程师李高峰一边指导村民疏通渠道,一边向记者科普水利渠道的基本构成。他告诉记者,农渠原来都是土渠,输水过程中存在渠道渗漏问题。高标准农田节水改造后,土渠都改造成混凝土渠道,不仅节水,输水率也提高很多。

“以前南白村春浇需要25天—30天,现在有16天—20天就够了。”汾西分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刘增荣说,“新技术在保障受益区农田应灌尽灌、粮食稳产增产的前提下,提升节水效率,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也是汾河灌区的工作目标。”

田野上,大块的耕地被划分为一块一块的小畦块,每块面积约0.5亩,块与块之间垒有地堰。农渠的水进入农田后,在地堰的拦截下,每一个小畦块分别形成一个单独的灌溉单元。

“这叫‘小畦灌溉’,是改进后的灌溉方式,通过缩短畦长、优化水流设计来提升灌溉效率。”李高峰介绍。从以前的大水漫灌到现在的小畦灌溉,目的是通过缩小灌溉单元,减少深层渗漏,提高灌溉均匀度,实施精准灌溉,“每亩地可节约20%—30%的水量。”根据土地平整度,南白村每亩地原来灌溉用水量在150—200立方米,现在减少到100—150立方米,每亩地约节约用水50立方米。

“庄稼能不能喝够水,收获差别非常大。”武新华说,“现在村里的农渠和汾河干渠联网了,再也不用为浇地发愁,对咱农民来说,这就是幸福。”如今,在汾河的滋养下,南白村的梨树茁壮成长,梨花盛开得愈发灿烂。待到秋天收获时,这片土地又将迎来一个丰收的季节,而那汾河水带来的,不仅是丰收的果实,更是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记者 刘少伟

来源:吕梁日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