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怒斥谣言!邓丽君三哥发声:与成龙私生子纯属虚构,再传必告

淇勤啊娱乐 2025-04-29 20:19:25

“人都走了30年,还要被造这种谣,良心不会痛吗?”

邓丽君三哥邓长富近日忍无可忍,公开驳斥“邓丽君与成龙有私生子”的离谱传闻。

这番愤怒表态,不仅揭穿了某些人靠消费逝者博眼球的丑陋行径,更让大众看到——

即便在流量至上的时代,对逝者的尊重仍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谣言从何而来?一场跨越30年的“吸血式”炒作

这则谣言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2018年某境外八卦论坛的匿名帖。

发帖者声称手握“成龙私生子在海外读书”的“证据”,却始终拿不出实锤。

今年适逢邓丽君逝世30周年,某些自媒体为蹭热度,将陈年谣言重新包装,甚至伪造所谓“知情人爆料”,导致话题再度发酵。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传言往往选择在邓丽君纪念节点出现。

2013年她60岁冥诞时,就有媒体炒作“邓丽君假死隐居”的阴谋论;

2017年成龙出自传提及两人恋情,又被断章取义成“承认私生子”。

这种周期性的“诈尸式造谣”,本质上是对粉丝情感的精准收割。

家属为何震怒?揭开谣言背后的三重伤害

邓长富此次回应异常强硬,直言要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细究起来,这类谣言至少造成三重伤害:

1,对逝者的亵渎:邓丽君一生未婚,晚年因病猝逝,本就充满遗憾。

如今却被编排“秘产私生子”的狗血剧情,等于强行给她扣上“隐瞒骨肉”的帽子。

正如邓长富所说:“妹妹生前最重名誉,这些人连死人都不放过。”

2,对家属的二次伤害:邓家多年来坚持举办纪念活动,维护邓丽君艺术遗产。

每次谣言兴起,家属都要被迫应对,如同“反复撕开结痂的伤口”。

更讽刺的是,有人甚至冒充邓丽君侄女接受采访,逼得邓长富不得不公开家族成员名单以正视听。

3,对社会信任的瓦解:当“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成为流量密码,公众对信息的信任度必然下降。

此前某短视频博主用AI合成邓丽君“受访视频”,声称她亲口承认私生子,导致大量网友信以为真。

这种技术作恶,正在摧毁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根基。

成龙的态度成谜?复盘两人恋情的真实轨迹

虽然成龙在自传中坦承与邓丽君有过恋情,但明确表示因性格不合分手。

他形容邓丽君是“高贵的天鹅”,而自己“像个粗俗的水手”,两人最终退回朋友关系。

耐人寻味的是,成龙近年屡次被问及此事时,态度却暧昧不清。

2021年他在某访谈中被主持人追问“私生子传闻”,先是大笑反问“你信吗?”随后又补了句“有些事带到棺材里比较好”。

这种模棱两可的反应,无形中给谣言留下想象空间。

不过法律界人士指出,即便成龙本人不澄清,只要谣言涉及虚构事实并造成负面影响,邓家仍有权起诉。

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侵害死者名誉权的,近亲属可依法维权。

为什么总有人相信谣言?心理学揭示“吃瓜”真相

为什么如此荒诞的传闻能流传多年?心理学研究给出了答案:

名人效应:公众人物隐私自带吸引力,越是禁忌话题越容易传播。

完形填空心理:邓丽君英年早逝、成龙情史丰富,好事者会自动脑补“隐藏剧情”。

幸存者偏差:即便99次辟谣,只要第100次谣言出现时没人反驳,就会被当作“实锤”。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自媒体深谙“造谣-辟谣-再造谣”的套路。

每次辟谣带来的二次传播,反而扩大了谣言覆盖面,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能做什么?三个行动切断谣言链

面对这种情况,普通网友其实能发挥关键作用:

1,随手举报:社交平台均有“不实信息”投诉入口,30秒操作就能阻止谣言扩散。

2,理性转发:看到惊爆标题先查证,别让自己成为谣言的“人肉喇叭”。

3,支持维权:邓家若真提起诉讼,不妨声援这种“较真”——只有让造谣者付出代价,才能刹住歪风。

“你觉得名人隐私权和人去世后名誉权哪个更重要?如果遇到类似谣言,你会选择举报还是吃瓜?”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观点——毕竟,每个人的选择,都在塑造未来的网络环境。

0 阅读:1

淇勤啊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